中華黃頁網路電話簿 Logo

使用產品搜尋「代書」在 "高雄" 與 "宗教團體" 分類 共有 2 筆結果:

區域篩選
分類篩選
4蒙---教育啟蒙的智慧

易經 蒙卦  啟蒙教育   110年9月22日 我們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天有地,屯是萬物生出來,萬物生出來就進入蒙卦。蒙卦是兒童時期甚麼都不知道,你生下來還要教育他、養育他、蒙講的就是 啟蒙教育 : 蒙昧無知、啟蒙教育。蒙卦山水蒙,屯卦就是萬物的誕生 蒙卦就是誕生了就要啟蒙。就好像乾卦是父親、坤卦是母親、父母親就生出子女出來就是屯卦,再來就要啟蒙,兒童時期小孩蒙昧無知,要怎樣啟蒙,這是一個啟蒙的卦。 我們教我們的道親剛進入道場,也是要啟蒙,啟蒙教育。 對我們的道場初階要怎麼教育,我們有初階、中階、高階這也是一個蒙。幼兒時要怎麼教育,這要參考這個蒙卦,蒙卦從卦象來看、山水蒙。山是靜止的。 山 : 止,靜止。    止於水 : 止於險。停止在危險之中,站在水裡面,也就是我們知道嬰兒誕生以後慢慢成長,他好像站在水裡面一樣,前途茫茫、到處都是危險,不可測度的危險,一走錯就會掉道漩渦裡面去。 有一位壇主來找我,十幾年前他曾經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大海裡面忽然間大海起了很大的漩渦,一直把他卷進去卷卷,後來就驚醒。我說你當時做這個你人生一定遇到甚麼處境,那位壇主說; 有;我當時對道 退信。修道修到退信,因為他喜歡到處參訪,最後信心動搖被漩渦卷進去。蒙也是一樣站在大水之中一步小心就會被漩渦卷進去,因為你無知嗎 ? 道親也一樣,道親進來為甚麼要教育,訓練你、就是怕陷到水裡面去。水;就是所謂的旁門走道,這是山水蒙自然現象來看,在水裡面很多的危險。  本文 : 蒙 :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     瀆,瀆則不告。利貞。     蒙 : 遮蓋。形容詞 : 愚昧。     [匪 : 通非。] 筮:     [瀆 : 對人不尊敬。有虧職守。] 白話:蒙:亨通。不是我求童蒙,而是童蒙求我。初次占筮则告诉结果,再三占筮是亵渎神明,亵渎就不告诉他。宜于守正而占。 解讀:蒙卦是下坎上艮,即"山水蒙", 先天解 :   蒙;應該是很糟糕的,無知啊蒙昧無知啊,怎麼亨通呢 ? 為什麼能亨通呢 ? 蒙站在水裡面不能動,前途在,無知為什麼還能夠 亨,是 蒙卦很重要的一個宗旨。 蒙代表無知、就是不好的,無知不見得是不好。有時候我們知識的判斷、會有錯誤的判斷,像剛才那位壇主他不是沒有知識,他就是知識太豐富了,聽了很多邪說異端,就開始想甚麼是對的甚麼是錯的,認知太複雜以後反而陷到漩渦裏去了。雖然這個 蒙 無知之中 有 亨通之道。簡單的說你沒有知識,你只好用智慧。但是無知要有一個前提 “無慾”嬰兒無慾。一般人欲望很多,所以會被人家用慾望勾引你做出很多壞事出來,你有沒有知識去判斷。但是嬰兒有一個特質就是 無知 無慾,雖然無知又沒有慾望,再嬰兒還沒有慾望的時候,你要讓他保持無知,保持無知的狀態持久一點,他智慧才會成長。這是智慧養成起,所以在嬰兒教育、要養成他的智慧,不要學習一大堆的知識技能。幼兒教育就是要養成他的智慧,智慧養成起,方法就是 無知 無慾。嬰兒他本來就是 無知 無慾的,你維持這樣就好,在我們的現在教育,甚麼零歲教育、就是娘胎就要教育了,很多在娘胎就要聽英文,聽音樂聽這個聽那個,一生下來就學這個學那個,還不懂沒關係啊,放影帶放CD給他聽灌輸,還沒有慾望的時候就充滿直接,破壞了他的智慧。 蒙 有他的 亨通之道,無知在無慾的前提之下是會有智慧的。無知 無慾 這個時候不需要去判斷,直接用智慧去感應,這是 易經的最高境界 叫做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我得心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我得心動就是認知和 慾望 、好的就是認知、壞的就是慾望,心動在這裡。孟子說40歲他就不動心,嬰兒生下來他就不動心,那個時期先天交後天,他的時間拉越長越好。古代啟蒙教育七歲才開始,他知道嬰兒要 蒙到七歲。我們現在在娘胎就要教育了我們現在看大家都年紀不小了,幾乎都養壞了,那現在還有孫子可教育。 寂然不動就是無知無慾,不是你心中一大堆的想法意見啦。心要能夠寂然不動,沒有念頭、 無念才是覺悟。無念即覺是六祖惠能講的,修無念法、悟無念法,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智佛地位,無念就是 蒙。無知無慾,像我們的十條大願、第一條誠心保守、就是守住本性 無知無慾 寂然不動、這是基本功夫很重要。得道要終日煉神光 [眉角就在這裡] 西方最有智慧的大哲學家 蘇格拉底 在雅典的神廟 有神遇[就是我們現在仙佛臨壇 ]雅典在當時是西方最文明的一個國家、最聰明的城市,聰明人都集中在那個地方、雅典最聰明的人是 蘇格拉底 有人跑去問蘇格拉底,神 為什麼說你是最聰明的、蘇格拉底說 ;因為我無知。 一般人都會 打腫臉充胖子 自己我甚麼都知道,但是蘇格拉底 他時常心靈保持無知的狀態,我知道這樣對、我知道那樣錯的,不是的。因為無知 無所不知、佛家有講 般若無知 無所不知,所以要學會認知之前、要先學會無知。無知才能夠無所不知,不然我們很容易偏,我們認知的都是邪見偏見,都是局部的東西,沒辦法無所不知。 蒙 :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當然我們不能一直處於無知無慾 寂然不動的狀態,總之要開始啟蒙開始學習,那麼要學習要認知有一個前提,不是我去求這個兒童來學習,而是童蒙來求我,就是他要來求學。孔子曰;禮有來學,而無往教。現在他還沒有想學你就強迫灌輸,一直教他學這個學那個,到最後厭惡學習。一般來講孔子 做了一個示範,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世界第一強國這有他的道理。中國很特殊的一個地方,讀聖賢書的人、蘇東波、文天祥、岳飛啦這些人等等,讀聖賢書、他就是讀這些 四書五經,因為他啟蒙教育的階段做得很好,照著聖人的步驟來走,做對了有智慧,進了社會發揮所長的都是全才,像王陽明是個讀書人,明朝的國王是個昏君江山美人,游龍戲鳳,有最會打仗的叔叔出來造反,王陽明是個書生,幾個月就把他平定了,文武全才,像蘇東波連建築甚麼都會,無所不能全知全能,他們都學這個過程,有來學無往教。七歲啟蒙光是背書認識字,沒有告訴你裡面的意思,等到你好奇想要學的時候,大部份都到十幾歲。孔子說他十五立志而學,一般都是到了十五負笈向學,以前背的書也不曉的甚麼意思,到了十五背著書向學,去找老師你教我這是甚麼意思。這就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這是啟蒙教育第一步。你要來問我不是我拜託你學,你要來拜託我教。不是強迫你去學習。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趁這個蒙卦,把這個卜卦的原則放在這裡,這是周文王講的。卜筮就是我們無知嗎,以前遇到事情要卜筮的,卜筮是卜未來的事情,未來我們不知道。我要住在這個地方,不知道未來發展是怎麼樣,我無知我就卜筮,第一次卜筮他會告訴你是吉還是凶,適合不適合,但是你不能因為第一次的答案你不滿意就在三的卜筮,那就要洩瀆,洩瀆神明。瀆則不告抽籤抽到不滿意,在抽第二根就不算數了。卜筮只能第一次卜,同樣的事情你再三的問,因為你得不到你滿意的答案一而再的問。卜婚姻不好我在卜,再卜一次,這叫謝瀆神明,他就不會告訴你,瀆則不告。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這是插進來的,講卜筮的一個原則,你要有那個誠心卜一次就夠了,同樣的事只能為一次,不能再三的去問,這個卜筮是不是過幾年在卜,不是的,這件事情問了上天給你的答案就是這樣,你不信還要再卜會得罪神明 瀆則不告。 利貞 : 利貞就是啟蒙教育的原則。 引導 ;不是教他怎樣學習,不是教他怎樣追名逐利。 而是教他如何學習利益眾生的聖人[利貞]啟蒙大方向的結果出來了,他成為一個可以利益眾生的,品德端正的君子。 利 ;利益眾生。貞;守正不阿,正直的君子。 我們教育下一代,不是希望他賺大錢。 利貞 : 博施利眾,守正不阿。這是我們教育下一代的一個原則。現在的都教你書要讀的多,要有才能,要賺錢賺的多,這個方向就搞錯了,很多道親下一代都沒有辦法接下來,因為你沒有這樣教育他,你只希望他在社會上是成功,學業成功,事業成功。學業成功事名、事業成功是利,最後他追求名利。 彖曰 : 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同蒙,同蒙求我,志應也 ;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白话:《彖传》说:蒙,山下有危险,碰到危险就停下来,这就是蒙。蒙卦通达,是由于以通达的德行做到合时与中道。“不是我求童蒙,而是童蒙求我”,志向同而相应。“初次占筮则告诉结果”,是因得刚中之道。“再三占筮(是对占筮的)亵渎则不告(其吉凶)”。这种亵渎怠慢,是蒙昧(的表现)。将蒙昧培养入正道,这恰是圣人的功绩。 解釋 : 山下有險這是講卦象,險而止,苦海啊 ? 人生就是苦海五濁惡世一片苦海,你就在這個苦海裡面,波掏洶湧,暗流漩渦,到處都是引誘你墮落的因素,這個你頭腦再好都沒有用,再多的知識都看不到,你看的到眼前還看不到未來,眼前你也不見的看的到,騙子一大堆誰知道。 道親的女兒的男朋友事故,這個男孩子很特別,看人很恭敬,很有禮貌溫柔體貼,當然這個女孩子喜歡他-,問點傳師這個人怎麼樣,你要聽真話,這個人看起來像皮條客,甚麼叫皮條客,最壞的皮條客用毒品控制女孩子,去做色情交易。她說點傳師你太偏見了吧 ? -見一次面你就把他講的那麼壞-,結果出事了。 這個男孩子果然拿毒品給這個女孩子吃,用他的名字申請五支手機,叫她用信用卡到銀行貸款30萬給他買哈雷機車,甚麼壞事都做,你看這年輕人都危險啊。智慧出有大為,虛為狡詐的人你沒有智慧怎麼判斷,不能光看他的表面,他穩藏在表面裡面的邪惡只有智慧才可以關照的出來。你要常常保持無知寂而不動感而遂通,才能穿破他表面的迷霧,進入他深入的內心世界。收這個爛攤子,當點傳師大家庭這些天都在收這個攤子。 險而止,蒙。無知。停止在危險之中。 蒙,亨,雖然無知,可是天無絕人之路,上天會給你亨通之路。為什麼 ? 以亨行時中也。你在危險之中行走,你要能走得出去,關鍵在哪裡,以生俱來的能力時時刻刻能守中。 我們一般人都喜歡說這個好這個不好,這個我喜歡這個不喜歡 落入兩端。守中。就是守玄,嬰兒都會守玄,嬰兒都是內視向內看,要讓他這樣保持久一點,時常把心收回來,他光憑這一著守中。中庸 :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所以要時時刻刻時中,你走出去就不會走錯路,就向水,水看不道路,憑著感應遂通天下,憑你的感應就可以走得出來,不然你看的很清楚,也有你看不清楚的地方。馬英九有沒有智慧一定有的,他最重視清廉,他重用的人清廉都出問題,你看不到的,裝的比誰都像,那個不是用聰明才智知識學問可以看的出來,那要用般若妙智,般若妙智是以生俱來的,嬰兒生下來就會的,守中。先天交後天以後就失去這個能力,得道以後誠心保守,就會互輝於嬰兒,回到終日煉神光,把失去的本性再找回來,失去的智慧再找回來。你只能騙的住人的眼睛,騙不住人的智慧。所以 以亨行時中也 彖曰 : 匪我求同蒙,同蒙求我,志應也。 現在要啟蒙了,不是我求你來學習,而是你來求我開導。這樣才可以心智相應。我叫你學你不學反彈,沒辦法兩心相意。孔子門下弟子,有沒有孔子叫門下來學習的;沒有。像釋迦牟尼佛的佛經都是問答,金剛經 須菩提來問釋迦牟尼佛,指須菩提所問的,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兩件事,回答弟子的問題。論語也是孔子回答弟子的問題。 彖曰 : 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第一次卜筮他會告訴你正確的答案,因為你剛中也,因為你心是陽剛的、純正、又能夠守中。再三答案我不滿意,你有再三的卜筮,洩瀆神明,他又不告訴你了。 瀆蒙也。褻瀆了這個起蒙。除了老師慧起蒙以外,卜筮也會啟蒙,像你沒有這種智慧可以判斷,未來這件事情會怎麼樣,或這個人我看他很好,不曉得他未來會怎麼樣,我看不到他的壞,可以透過卜筮,我還沒有智慧前可以透過卜筮,卜筮一定要有誠心,結果不能照自己喜歡的,喜歡不喜歡結果就是這樣的,不能隨便更改得。 蒙以養正,聖功也。這是孔子講得,這句很重要 蒙雖然無知無慾,沒有慾望。但是這段時期可以養正的,是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浩然正氣,這是聖人之功,成聖成賢的功夫,蒙以養正,今天我們得道以後,誠心抱守第一個非常重要。我得到最寶貴的末後一著,我不要忘記我要守住他,時常提醒自己,不要迷失本性,像嬰兒一樣,嬰兒都是迴光返照的,這是聖人之功啊。成聖成賢的功夫,這是養浩然正氣,志壹則動氣,心志要歸一不要落入二,歸一 : 就是迴光返照。守中。就可以發動浩然正氣,這要養正,養浩然之氣。孟子怎麼養浩然正氣,也沒有做很多事,心志守一,抱中,才可以養浩然正氣,才可以成聖成賢。 象曰 :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形育德。 白话:《象传》说:山下流出泉水,是蒙卦的象。君子因此感悟,要以果决的行动培育道德。     解读: 蒙卦下坎上艮,山下出水,此水首先是泉水。泉水是由储存在山体里的无数小水滴积累而成,这就象君子的高尚品德是由无数的小善累积成 果行育德:大家看蒙卦的互卦是地雷复卦,下卦震为果决为行动,上卦坤为厚德载物,互卦的意思恰是果行育德。 這是孔老夫子。 山下本來有水,山下出泉甚麼山的下面會出泉,靈山下會出泉,出智慧之泉源。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座山,我們每一個人要守這座山,這山下會有智慧之泉,法水會生出來。蒙;無知,你守護本性,無知無慾,靈之泉會從你這山下面生出來,這叫 山根。我們講鼻子叫 山根,這山根會出智慧之泉,法泉,水會生出來。君子生出泉水以後,君子雖然還沒有學習,可是他智慧之泉出來以後,一個字都不認識,他都會以果行育德,他會很果斷的行為,知道這是對的還是錯的,沒有辦法誘惑他,他很果斷,真的有智慧的人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有智慧,你不要去破壞他,讓他守住這個純潔的本性。得到以後要常常守護這個本性,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果行久會出來。果斷的行為就算釋迦牟尼佛來,孔老夫子來說你這樣是錯的,他也不聽,我認為對就是對。有一天孩子還小我問我的女兒,那麼多人吃肉表示肉很好吃,你有沒有考慮要吃肉,因為我們不能強迫小孩子要吃素嗎 ? 我們要讓他自願。我又不是大野狼。很確定 果行。確定了我不可能做這種事情,果行育德真正有德性,要有真正果斷行為。可是他又跟你分析甚麼是對的甚麼事錯的,就算天下老和尚來跟我說吃肉是對吃素是錯的,我還是沒有辦法吃肉。天下很多人跟我說這道是假的,就算彌勒祖師跟你說這 道 是假的、天命已經改變了我不聽,道就是真的、天命就是真的、道真、理真、天命真很確定 果行、這個絕對不是知識可以提供給你的,這一定是智慧才可以有這樣果行出來,這才經的起千魔萬考。誠心抱守是非常重要的,得道第一步誠心抱守是非常重要的,蒙以養正,我也不了解玄關竅是怎麼一回事,不了解三寶是怎麼一回事。但我能用它,受護不失,你智慧就會出來,很明確的知道我一定要這樣子,我一定要吃素,我一定要修道、我一定要辦道、我一定要普渡眾生、我一定要孝順父母、我一定要友愛兄弟、我一定要慈悲濟眾,為什麼不知道。我一定要這樣做 果行。這個呢就是山下出泉,靈山已經開發出泉水。現在來看啟蒙的六個階段。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象曰 :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白话:初六——启发蒙昧,适宜用法律来规范人们,借此让他们摆脱蒙昧的桎梏,常此以往则会陷入困境。《象传》说:适宜用法律来规范人们,是为了端正法纪。 解读: 发蒙,利用刑人:初六是阴爻,又处于最下方的位置,是最幼稚蒙昧时期,必须启发蒙昧。下卦为坎,坎为险,所以“用刑人”。 用说桎梏:初六爻动,坎卦变化兑卦,兑为说,说为脱,坎为桎梏,所以“用说桎梏”。说,在此读“脱”。古“说”、“脱”通用。“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用白话讲就是:有约束才有自由。 以往吝:初六与六四相敌,不相应,所以不宜前往。 蒙卦初六告诉大家:假如一味地使用刑法会有不良后果,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庶民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庶民会晓得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啟蒙教育的六個段 : [第一個階段 ;做錯就是要處罰、] 第一個階段發蒙 ;啟發,啟蒙教育第一個階段,發蒙是不是要學很多的道理呢 ? 學很多的知識啦 ?學很多的技能啦 ? 不是。先糾正他的行為,利用刑人而且不跟他講道哩,做錯事馬上給他處罰,利用刑人。 用說桎梏,以往吝。[對小孩要拘束、不能放縱] 如果讓他無拘無束,一般認為小孩子無拘無束,不要束腹那麼多嗎 ?他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他只是孩子他打人也打不痛,亂摔玩具,摔破杯子也沒關係啦。因為他傷害性不大,台灣講一句話台語唸[小漢偷栽胡,大漢偷牽牛 ]雖然你偷採胡瓜,絲瓜、沒甚麼關係,這些都是小毛病,無傷大雅,大人講一講就算了,還你就好了。小孩不懂事。他只要做錯一定要處罰他,尤其是偷竊,損壞、破壞欺侮人啦。欺侮弟弟妹妹弱小,傷害性的行為一定要處罰,根本不用跟他講道理,為什麼為什麼,小孩子也會跟你辯嘴,他聽不懂你說得為什麼,你只要讓他知道你做這種行為,我就要修理你,利用刑人就是處罰。從小你若讓他自由自在,以往則吝。他若再往後發展就會走到監獄裡面,以往則吝。 象曰 :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我只要做了這種惡劣的行為就是會被修理] 最起碼奉公守法,我先不求你大人大義,最起碼奉公守法,不要養出一個罪犯出來嗎。基本盤不要養出一個犯罪的人出來。方法很簡單 : 有錯誤的行為要處法他,書讀不好不能處罰,書讀不好不是罪惡,那種損壞的、破壞的、偷竊的行為都要處罰。簡單的說這種行為擴大以後,會去坐牢的都要處罰。今天你看到孩子比你小你把她推倒,你將來就有可能,昨天有一個新聞報導機車騎士有車子擋在他前面,他叭一聲,就下來用開砰砰砰,這個小時後一定常常欺侮弱小沒有被修理,就越來越嚴重。所以教育的第一步不能犯法。不用講道理,我只要做了這種惡劣的行為就是會被修理,潛意識會就會我會被處罰。現在的書讀得好就,將來貪章妄法的知識分子、多不多,很多。現在關在牢裡的都是書讀得好的。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象曰 : 子克家,剛柔接也。 白话:九二——包容蒙昧,吉祥。容纳妇人,吉祥。儿子能够持家。《象传》说:儿子能够持家,由于刚爻与柔爻接应。 解读: 包蒙吉:九二刚爻居中,又与六五相应,为蒙卦之主爻,自然有包容蒙昧之德。 纳妇吉:互卦坤震,九二以一阳统三阴,坤为妇,上下相应,所以说“纳妇吉”。 子克家:在封建社会(秦朝以前夏商周都是封建轨制,从秦朝至今都是郡县轨制),天子以下是诸侯,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大夫的采邑称为家,五爻是天子位,二爻是大夫位,所以九二提及“家”。九二本卦在坎为中男,互卦震为宗子,宗子为全卦之主,与六五天子位相接应,所以说“子克家”。 (注:上爻为宗庙,五爻为天子,四爻为诸侯,三爻为三公,二爻为大夫,初爻为元士。) 包蒙吉 ;如果因為不懂而做錯的要去包容他。 納婦吉,子克家。形容剛入嫁的女子,家務事一竅不通要包容她。你若希望孫子有出息,媳婦進門要包容她,因為會影響到孩子。 子克家;興旺家業。 克家;就是興旺家族。 新進們的媳婦先包容她、先愛她,慢慢教她。 像小孩一樣包容她的愚笨,不能包容她的邪惡。 邪惡要處法,愚笨沒有關係。 盧蘇偉—教育家。[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沒被父母了解和賞識的小孩,你可以繼續用無效的方法管和教孩子;但你會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但你也可以學習了解你和孩子的獨特,孩子一直都很優秀和獨特 ...] 現在的教育反而書沒有讀好會被罵,反而行為惡劣沒有關係。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 : 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白话:六三——不要取这个女子,她见到有钱的男子,就会失身。娶她没有任何好处。《象传》说:不要取这个女子,由于她行为邪僻不顺。 解读: 六三与上九相应,但与上九隔了三个阴爻,上卦又是艮卦,路途多有阻碍。六三这个女子(阴爻为女,变卦为巽为长女)并没有贞正之德,由于她乘在六二刚爻之上,阴乘刚是邪僻不顺礼法。所以她见利忘义,想取悦九二,不再前行找自己的正夫,而是后退失身(前行是互卦坤卦,后退则离开了坤卦,坤为身,所以失身)。所说“金夫”者,六三爻变出一巽卦,巽为为进退、近利市三倍,六三爻选择了后退,去献媚她以为有钱的男子九二。 這個是最壞的教育,勿用取女,見金夫,唯利是圖的女孩不要取,只是看先生有沒有錢。見錢眼開的女孩不能取。 古時候娶親會探聽對方的底細。現代是自由戀愛比較無法探聽的到。當局者迷、有時我們會教育小孩子唯利是圖,前最好,錢最孝順,這是很可怕的想法金錢萬能,這種教育法絕對是唯利是圖的。將來會被人家說這種人不能取不能嫁。那一輩子就完了。不有躬,无攸利。躬 : 恭敬。 這種人娶進來沒有恭敬心,對家庭一點好處都沒有。 聖人特別要注意的就是這兩點; 第一爻 : 罪犯讓他自由自在為所欲為,你覺得他危害性不大,動不動摔椅子,不高興就破壞。暴力和破壞的行為將來就會變成罪犯。 第三爻;見錢眼開唯利是圖。 第二爻 ; 都是處在這一爻愚笨,書讀不好,連學校都這樣。 象曰 : 勿用取女,行不順也。孔子說不要取這個女孩子          行不恭順。沒有恭敬順從,因為他太重視錢財。 六四,困蒙,吝。 象曰 : 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白话:六四——困于蒙昧,十分懊恼。《象传》说:困于蒙昧,由于自己阔别了刚爻。(注:吉凶悔吝咎。系辞曰: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解读: 困蒙:蒙卦中阳爻代表启蒙者,阴爻代表蒙昧者,六四上下都是阴爻,所以说“困蒙”。 吝:六四与初六敌而不应,所以为吝。(注:吉凶悔吝咎为占卜判定词。系辞曰: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独远实也:实为阳,虚为阴,六四与阳爻隔离,所以说“独远实也”。  解釋 : 這個蒙不是無知,真正的蒙不是你甚麼都不知道,而是你自以為你甚麼都知道,這才是最可怕的蒙,自以為是。蒙 ;困在自以為是裡面,自己認為子己是對的,遠離事實。 吝;獨夫。沒辦法溝通。 困蒙之吝,獨遠實也。自己孤獨的過日子,遠離事實。現在這種人越來越多,自以為是,怎麼講都講不聽,又固執己見,我這樣是對的,我一定要這樣,沒有辦法溝通以後大家就疏遠了。沒辦法共識沒辦法相處,沒辦法共同生活,太自以為是,最後就自己孤獨地過日子。 父母親如果很自以為是,小孩子慢慢的也很自以為是,只是內容不一樣而已,偏執的個性都自以為是。 1--發蒙 利用行人--用說桎梏,以往,吝。者多。 第二 包蒙的少 納婦,吉 ;子克家。少 2--還有唯利是圖,3--自以為是的也很多。 教育最容易掉到這三個陷阱。坎 :危險。 社會上這三種人越來越多。利用刑人的不多,用說桎梏,以往,吝但是充滿了愛,在笨都可以有出息的,像剛才的盧蘇偉—教育家的例子[包蒙吉,子克家]    最成功的: 六五,童蒙,吉。 象曰 : 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白话:六五——蒙昧的儿童,吉祥。象传说:蒙昧的儿童所以吉祥的,由于有顺应民意的谦逊品德。 解读: 蒙卦卦辞所说的“童蒙”即指六五爻。六五为上卦艮卦之主,艮为少男,引申为儿童。所以说“童蒙”。六五与九二相应,所以吉祥。 顺以巽也:六五虽居天子之位,把启蒙大众的任务放心地交与九二(子克家)。六三、六四、六五组成坤卦,坤为顺。六五变卦为巽卦,巽即逊。所以说“顺以巽也”。 解釋 : 慢慢教你啟發你,後來經點多才7歲開始背書。孔子那個時代書很少,到了15歲才開始學習,童蒙要蒙久一點,但你的智慧沒有喪失。沒有破壞掉的話一學起來不得了,必誰都快,突飛猛進。真正要學習要用智慧,知識在豐富都沒有用。 有一位道親的孩子出生到5歲每天都手指頭,送去醫院檢查沒事,小學到了四年級才開始突飛猛進16歲長庚保送讀醫學院,到醫學院他們班上只有他一人吃素,畢業他們班上有3分之一吃素,受他的影響。都是一流的人物。這是蒙卦的卦主,蒙以養正聖功也。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翻译: 蒙昧,就像高山下遇到险阻,知道危险就要停止下来。蒙卦象征通往亨通顺利,因为时机很重要。不应该是我去求那些蒙昧的学童来接受学前启蒙教育,而应该是学童来向我求教。启蒙施教那些最初心诚的学童,是因为他们心存刚毅符合中庸之理。拒绝那些心存多变以亵渎神灵的学童,这是亵渎了启蒙的初衷,而启蒙是为蒙童时代培养正直无邪的品质,是造就圣人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們得道是新的開始,一定要終日煉神光,不要整天想東想西的,讓自己  息念忘慮,蒙以養正。這個叫水邊林下,長養聖胎。古人開悟以後,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修行在水邊林下,沒有人干擾,心靜無念、性水澄澈,反省出自己的錯誤、心垢。 5. 契三無,證無餘: 三無就是無念、無住、無相。就是用心如鏡,物來則應,物去不留。 水邊林下;水:眼睛。水汪汪的眼睛,在這個無影樹下,林邊水下長仰聖胎,臉上有木,叫做無影樹,在這兩個水池的旁邊,長養聖胎,蒙以養正,這樣智慧就會大開。 象曰 : 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吉在哪裡,順以巽也。順 : 柔順。他可以順從天命。這種孩子長大以後一定很孝順,對父母孝順,對上天順天命。 順以巽也   順 : 柔順。 巽 : 柔順服從。 服從的對象;服從上帝的天命。順從父母之命。這叫順以巽也。人不需要太聰明,要知命,要順從天命,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真正的智慧要經過 童蒙之後你就會知道甚麼是天命,人生最重要要知命,不知命不足以為君子,用智慧去觀照就知道甚麼是你的天命。我們人活著有命運,不管命好命壞每個人都有天命,每個人的天命都一樣。後天的命運不同,你可能有錢可能窮。像子貢有錢,顏淵窮。友人長壽、有人短命,有人很勇敢像子路,有人很孝順像曾子,個人生命特質不同,但是天命是一樣的。 我們人來到世間有一個使命 道濟天下之溺,今得此一指跳出苦海淵。怎麼救人渡他來求道,成全他修道,鼓勵他辦道 順以巽也。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象曰 : 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白话:上九——击走蒙昧。不适宜采用盗寇的暴力方式,适宜采用防御盗寇的方式。象传说:(击走蒙昧)适宜采用抵御盗寇方式,由于上下相顺。 解釋 : 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擊蒙 : 這個孩子以道最壞的階段,讓人氣得想要打下去。結交損友染上惡習,皮條客把他當上男朋友,這時要敲醒他,閥門振饋 寇:攻擊。 真正的擊蒙之道,不利為寇,不要去攻擊他。 損友的特質 : 損友剛開始對你好的不得了,什麼話都是稱讚你、鼓勵你的話、奉成你的話,損友是很甜蜜的。 我們當父母師長知道是損友的,你越反對他,等於把他推到對方去。到了這個階段已經蒙到極點了。業障現前,業力現前,利禦寇 等機會,要有耐心,既然是損友最後都會落初面目出來,開始要避破她要錢,惡行惡狀都出來了,傷害你毆打辱罵慢慢出來,等對方變成寇了,那是我們當長輩的沒有和對方的關係變壞,一般小孩子到這個皆段和父母師長的關係都斷了。就剩下這些損有了,父母師長啦每天罵啦打啦吵啦,最後就離家出走了,就完蛋了。不要去傷害她攻擊她。處罰是在小時後發蒙,到了這個擊蒙表示成長了,到了14.15歲17.18歲都沒辦法管了。那個要在學齡前可以打,學齡後沒辦法打了,你只有讓她自食惡果,等到對方發出攻擊的時候,這時候跟家人的關係還沒有搞僵掉,這時父母師長就可以出動,沒關係我來保護你,我來幫助你,這兩個星期我都在做這件事,道親的孩子,信任我來處理這事,甚麼事都跟我講。現在想辦法阻擋火牆。趁著還沒有墮落以前,從損友身邊拉回來。當他正在迷的時候,你攻擊她、罵她、那就完了。她已經跟你反目了,她今天發生這種事情她也沒臉來找你,也不想來找你,明明知道交損友,一下子你也聽不下去,今天出大問題了會回來找點傳師,這也叫 禦寇。 象曰 : 利用禦寇,上下順也。這上下就順了,本來上下有代溝的,隔閡的。她本來只有跟損友,交友慎密。現在上下的代溝就沒有了,通行無阻,就可以成功化解。你看這個蒙卦好危險,只有兩根是好的。 很少有人用這兩種去教育孩子, 包蒙,包容你笨,無能,教都教不會,笨得不得了,沒有放棄她,還有更好的,讓她能夠童蒙 童蒙,不要太早去啟蒙,讓她順應自然,小孩子天性 是不願意離開她的先天,她一直要守護她的先天,人的天賦就是這個樣子。魚生下來就是要學游泳。獅子老虎生下來就是要學垨獵的,鳥生下來就是要學飛的這就是天賦,剩下的就是學的這就是天賦,人的天賦生下來就是守玄。嬰兒生下來不會趴趴走的,嬰兒生下來就是守玄,就人來講,守獵啦、飛行啦、游泳啦、都不是重要,人最重要就是要有智慧,智慧就是來自於蒙,兒童時期沒有慾望所以要無知,無慾,守護你的本性。這兩個是正確的教育, [ 包蒙;吉。童蒙、吉。]其他的也很好 第一個 發蒙利用刑人這是對的,該處罰一定要處罰,但是很     多人這根爻也沒有做好,[ 用說桎梏,以往,吝。] 第三個 唯利是圖,第四個 自以為是。這兩根爻最容易出現     固執偏執,然後上九的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都是講不聽講不聽放棄你、罵不聽就打、打就把她打跑了,從此以後就完了。斷層了。蒙卦對我們人類的啟蒙教育,幾千年前就很精確的調例出來,但是我們人都走了錯路,差不多都走了錯路,前面的四種錯的幾乎都犯了,然後利用刑人、利禦寇、包蒙吉、童蒙吉、這樣子的父母有沒有、有。但不多,以前古代還很多,像蘇老泉就很不簡單,道了27歲還在鬼混還在玩,他也蒙的太久了,他到27歲發奮向學,唐代八大家,唐朝宋朝出了多少大人物啊,中國全世界的首強,其中有八位大家,文學、道學都是大師,他是其中一位,有沒有讀過三字經啊。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這段經文是鼓勵我們要早點立志求學。 蘇老泉到了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讀書,他年紀大了,才後悔自己學得太晚,你們這些小孩子,應該早點用功讀書才對。 他被包蒙也包個夠,在古代這種例子就很多,現在我們受西式教育,西式教育慢慢地又回來不能這樣,不能讓孩子太早教育,現在在英國,小學生書本不帶回家的,不考試、小學生游玩啦,愛學就學,不學就算了,英國道這個程度,長大會不優秀嗎 ? 不見的。慢慢地已經摸道門竅,但是沒有我們摸得那麼清楚,一些細節還沒有搞清楚,他們只知道過早的去讀書、去考試、開發幼童會造成壓苗助長,他們已經發現,也是很科學很醫學的去判斷出來,但是我們台灣目前還是走這種路線,學問和技能的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最重要的,只要這方面學習的好,會得到肯定,學習不好會被輕視被修辱,品德好並不重要,技術技能高超的話他有特權。像有一位師父叫吳寶春,拿了一個麵包冠軍不得了。他應該有特權,像000棒球投得好有外遇,大家不管他,只要有才能就好。像內政部長李00也是搞外遇的,有沒有人譴責他、沒有。沒有 利貞嗎 ? 為什麼有才能就好,那不是品行不端嗎,為什麼可以當天下第一部的部長,好像從來沒有人提過這個字,照理說反對黨會去攻擊他,品行不佳為什麼可以當內政部長,那些立法委員為什麼沒有群起攻茲呢 ? 你自己有問體,不敢說人家,天下大亂都是 唯利是圖、用說桎梏、運氣不好像阿扁抓去關,運氣好到處流竄,危害社會,糟糕極了。

07-7935971
高雄市前鎮區中安路97號
第壹講、孔子的修道體系

第壹講、孔子的修道體系 前言: 講經說法: 何謂『經』,分為二種解釋: 〡、即路徑:聖人走過的路(痕跡)。 〢、即方法。 五教的修道系統: 中土三教:儒教、道教、釋教。 西方二教:回教、基督教。   儒教:孔聖人      代表作:大學   道教:老子        代表作:道德經   佛教:釋迦牟尼佛  代表作:金剛經 綜合三教者即稱之為理學,其代表作為洪自誠的菜根譚。 現代的研究: 天道之道統源流,脈流系統之代表。 老前人如何將道接到台灣,傳達到台灣。 註:我們的祖先;以超人的智慧教導他的子弟要「效聖法賢」復聖顏子導照這個原則,他說:「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結果成了復聖。 今天我們到底要效法那一位聖賢呢?後學認為效法我們偉大的老前人,他不但是五大犧牲,而且由大陸開台道務發展成就了無限多的修道士,老前人的修道精神是很值得我們興毅後學的效法。 老前人的開台理念: 民國三十六年我和幾位兄弟同舟共濟一起來到聖地—台灣開荒闡道,發揚一貫真傳,領導一般善男信女明性復初,歸家認中。 大道普傳此乃萬載難逢之一大良機,有幸得遇大道的我,又能來到聖地認識這麼多的好朋友,這也是我夢想不到的太幸運了。 乃因斯時,適逢三期末劫,大道降世大開普渡,我們大家都求了道,才得以相會,我想這也是天賜的良緣吧。 民國三十六年中國大陸遭受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劫運,不知有多少人在劫難中受害,正在這昏天暗地之時,天道顯化了求道的親友們在這天災人禍之時得救了,那時,我們要渡人求道可以說一渡即來,一勸即成。 在各佛堂中要求道人總是終日盈門,一位點傳師一日之中,都得跑十餘處佛堂點道,凡是辦道人員都非常踴躍前進,那時道務可說是鼎盛一時,各支脈的前人們都起號召,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等力量,發動遇機開荒,分配各地,我就是當時奉派開荒者一群中之一人,當然,開荒都是經過前人們長久的考慮,然後選擇決定者那時,我奉前人慈悲提拔攜同幾位兄弟就到聖地來,從此這萬鈞重責鉅任,就加在我一人身上了,直到今天,道盤還相當暗晦,我終日懷著誠惶誠恐之心,無不時時刻刻戰戰兢兢。 懇求皇天慈悲,大道早明,時機早熟,同時我也只有繼續發大剛毅下大決心,立大宏願,以萬世不變之心志,奠大道永世不拔之基礎,以貢獻於天人。 過去在大陸的前賢們,以血汗犧牲凝聚的力量,都奉獻給我們來此聖地開荒,但是由於山河變色,我想他們現在不是個(孤臣),也是個(孽子)了。 也許他們現在正處在忍辱偷生之中,或是血淚正殷之時。 他們再也別無希望,唯有盼望聖地的我們,能繼續維護大道這一線的光明,期待著我們把大道發揚光大,期望著聖地,盼望著聖地,能露出聖道曙光。 我們為了發展聖道,雖然也受了許多的『苦』與『樂』,『歡』與『愁』,『成』與『敗』,『安』與『險』,但只要等待時機成熟,那一天來臨,我們終將我們努力的成果帶給他們,當他們知道這些成果也是我們兄弟們經歷了許多的痛苦與災難所換來的,我想他們也會由這些成果體會出這才是真正報賞他們的隆德及光榮,所以我們要更堅強更勇敢來完成我們肩負的使命。 老前人的自我要求: 我來台灣到今天,對所辦的道務,我時時都在反省自問,唯恐有無理的作為在良心上受到責罰。 我雖然接受了各方面的恭維,但這種『立場』,也是一種『任務』,一種使命。 這也正是我給各方兄弟們豎立了一個無限之機,建功積德的保養塔,唯有此塔有光輝,兄弟們也才有光輝。 但我時時刻刻都存著戒懼之心,而且戰戰兢兢以謹慎言行。 我無時不以『正心』,『誠意』,『公正』,『無私』來管制自己,以防範錯誤。 我絕對沒有『名』,『位』,『毀』,『譽』的私心。 我只知道咱所負的是一種歷久而尚未完成的重大任務,而這種任務是大家的任務。 在這段任務的執行中,我始終抱持一個原則,只有『吃飯』,『穿衣』,這二方面有賴歸我自身所有,我自身沒有財產,在道務的交代上,我也沒有親疏,遠近厚薄的差別,我是一體同觀的。 我處理的所有道務,都是,母親的,是公的也以說是天的。 我不敢有錯,我也不能有錯這都是有『天鑑』『人鑑』的,我想大家一定會了解我的原則。 自從我發心修道,步入道門的那一天開始,我時時都心存『戒慎恐懼』怕無意間犯了道規。 當初跟隨前人修行的時候,前人對我說些什麼話,我都是信受奉行,我不敢不聽話,我認定大道是最神聖的,大道既然是神聖的,傳授大道的前人們,當然也是神聖的。 所以,我重道,我也尊師,我對前人尊敬的心,通常都很神聖的敬奉。 直到如今我不敢把道看假,我也不敢將大陸上的前人看假。 不管走到何種地步我都不斷地反省與自新。 縱然是『天變』,『地變』,『人心變』我心絕不敢變。 無論是『道假』,『理假』,『仙佛假』我心絕不敢假,我就是這個死腦筋。 別人把道當作一種工具或手段,我卻始終將祂當作是一種至高無上,至尊至貴的神。老前人對後學的期許: 兄弟們,我們更應該充實自己,更應該發奮起來,緊握著大道真理之舵,在狂風大浪中,駛向我們的目的地。 我們豈能讓寶貴的大道,沈溺於污泥臭水之中。 我們要努力更新從這存亡繼續的危機下,反身奮起,此時正是我們獻身於道,報答皇天降道之恩的好時機,也是我們行大功,立大德,以贖去六萬年來罪過錯的好時機。 要建立驚天動地聖業的修道者,當然要具備頂天立地之大志節,而且必須連結志同道合者,齊獻仁義,開道之心 ,同心協力,共赴時艱,就是拋頭顱灑熱血,亦不退縮,不悔恨,誠能如此,你豐功律德將可達到止於至善,而你的同修同道,以及眾多後學也將永久感激你的大德,永遠也忘不了你的恩惠。 大道興盛,原人得救,共登聖果,這一定是由最優秀的修道者,帶動群人,共同努力奮鬥的成果。 大道要興盛,必定要有最優秀的修行人來開拓闡揚,才能一步一步有秩有序的宏展開來,使一個一個道親都能培養成為最優秀善美的良才,既具健全的精神及魄力,也懷愛心與才能,然後上下團結一致,同舟共濟,共同道務努力,於是道務才得興盛。 衣、食、住、行雖然是人人所需,但是濟世人,行聖道,了生死,這更是世人所更重要的事,修道人如能繼志述事,充實光輝,以道德慧智來實踐,領導即能使道中一批一批愛道的新秀幼苗,都能成長,開花結果,也都能生發道德慧智,發揮其道德賢才,闡揚大道真理,貢獻於社會人群。 唯有充實信念,闡揚真理,才是修道者最高,最神聖的使命。 『承上啟下』『繼往開來』『薪火相傳』老前人在這方面都樹立了偉大的榜樣我們唯有效法老前人的修道精神,孔孟聖道傳遍五湖四海,彌勒淨土出現在人間就能實現。 天道的特色:   天道: 〡、天道是  明明上帝的命令力辦理救回原胎佛子回天的橋樑。 〢、天道是負責辦理三曹普渡的神聖使命。 〣、天道的老闆—是宇宙的造物主  老中娘。 五教的老闆—是五教的教主。 〤、成道最高的境界 天道:可以回無極理天證、聖人、佛祖。 五教:可以回氣天做氣天神。   天道的源流:『過去的天道』 【青陽期】:道在君王將相,政教合一禪讓政治。 【紅陽期】:道在師儒,政教分開,教主各化一方。 【白陽期】:道降火宅,庶民得道,大開普渡。 弓長組       普渡 東方後十七代祖—路祖    十八代祖—        共辦   子系組       收圓   天道的時代使命—現在的天道 詩曰:聖人立法三千載,昔日栽花今日開 三期普渡大收圓,九六同登母慈懷   白陽期的三大審判: 審判的時期:善惡分班,情濁分流。 現在的天時,己經迫促到最後之一剎那。 大劫、大難、大魔、大考大清算、大審判,充分的現在我們的眼前。 道盤是一日萬變,天時也一日萬變,萬事、萬物也一日萬變,吾們在一日萬變當中,修道必須有一日萬變的智慧,才能隨機應變,通權達變,這種變化是大淘汰中必有的課程,必有的現象。 天也變、地也變、時也變、事也變、你也變、我也變,靈性好的愈變愈光明,愈變愈自在,自然變成聖賢,靈性歹的愈變愈黑暗,愈變愈苦惱、愈變愈陰險,自然成魔鬼。 這好的變好,歹的變歹,好的拔選,歹的淘汰。 變變變,變成白陽盤,不變無法大清算,不變無法大審判,這個萬變的腳踏點,叫千鈞一髮,關係六萬年的安危,關係大眾性命的昇降。   創造聖賢的時代 儒家: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佛家:自覺覺他。 老子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襲明章第二十七)   猖狂者之天下: 『於情無法感動他,於理無法感化他,於法無法制止他,最後盈罪而殺之』所以,今天世界各地劫數層出不窮,但眾生能造劫,卻無法化劫,上天降道救劫,我們又是道中之先鋒,當然有責任固本弘外,舊約創世記有這一段記載:耶和華說:「所多瑪和娥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我現在要去察看他們所行的-----」 亞伯拉罕近前來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麼,假若那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這個地方麼,不為城裡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麼。 將義人與罪人同殺,將義人與罪人同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麼」耶和華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裡見有五十個義人,我就為他們的緣故,饒怒那地方的眾人。」 後來亞伯拉罕又跟上帝討價還價,最後上帝說:「為這十個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 今天,我們開荒世界各地,只要那城裡有十個義人,就能救一城的人。   天道未來的展望:(未來的天道) 師尊老大人慈示:   鳳鳴朝陽宗,天下共登菩提岸 翔陽耀世塵,四海昇平慶大同   孔孟聖道萬國遍,真儒復興大同年。 如何深入道:文心雕龍(作者:劉勰)大約分為 〡、原道 〢、徵聖 〣、宗經  〤、正緯  〥、辨騷。 原道:宇宙先有道,道再生天,天生地,地生萬物(元素),所有元素全是道(宇宙)之子,道所生。 聖經約翰福音第一章: 太初有道,道即是神,神就是道。 五教聖人所傳的道,其實道義責任都是相同的,只是因為國度、語言、文化所表達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凡是只要認識道,了解道即能修真道。 徵聖:『徵』即是驗證的意思。『聖』指古代聖人,即根據『自然之道』來寫作的人,而徵聖二字合起來就是寫作要以聖人為模範,且以其作品和寫作經驗做驗證。而『自然之道』是即玄且妙,深奧不易懂的,它超越形象(所以形而上之學),不落音聲文字。 只有聖人先知先覺,實際經歷才體悟得到。聖人再將所知所覺告訴我們凡人(後知後覺)。 聖人具有五眼智、六神通: 五眼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能看到三千世界之真相。我們凡人所看到(肉眼)皆為假象,認假當真。 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幻。」就好比凡人與聖人看到花開花謝之過程,花開時很漂亮,一旦花朵凋零時卻成為垃圾,而凡人肉眼所見即只有亮麗的花開,不知花開後就是花謝,而聖人眼看花開,即知而後就是花謝。這二者所見之結果卻不盡相同。 宗經:宗以經為主。經是經常不變的道義,是修道心法,聖人修道的經驗。聖人留下的經典永恆不變,也通用於古今,只是因為時空背景而技巧、方法不同。 以上三點了解後,即有修道之基本之主張,行為才有所遵循,不會偏差而修成邪道、歪道、小道。 二、孔子的修道思想: 1.求道:求道拜師要有事實根據,不能空口說白話。司馬遷在史記(漢朝史官所寫之中國歷史,都經過考證參訪)內將孔子列入諸侯世家(註:世代傳襲稱之為世家),老子入列傳。 老子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孔子為魯人,魯為諸        侯。周為天子所在,為何孔子只問禮而不問道? 老子曰:「道失而後德,德失而後仁,仁失而後義,義失而後禮。」 解:遠古時代(三皇五帝),人民純樸善良,天真無邪,每人皆有道,此時不設地獄。 堯、舜時代之禪讓政治,將天下視為公家的,天子之位,為天下謀幸福,不為一己之私而謀吃、穿、住,大公無私,憂國憂民,以德治天下,道應運於德。 到了大禹時代,大禹治水發揮慈悲心,公而忘私,人溺己溺(仁之表現),仁民愛物的精神,以仁治天下,道應運於仁。湯王、武王以義治天下,道應運於義。(弔民代罪,起義師) 到了周公制禮,作六官(春、夏、秋、冬、天、地)。孔子作禮運(應運於禮)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講信修睦,---------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道之應運由德而仁,由義而禮。所以我們現在所用為周公大禮。 老子曰:「子所言,其人與骨,皆已朽矣。(死無對證,空口白話) 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孔子曾任魯國大司寇時有馬車坐,得勢)。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像水草一樣,風吹即倒)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解:我聽說,聰明的生意人,心善用心機賺錢,謙謙君子德行茂盛,容貌大智若愚,去掉你的驕氣和太多無用的堂皇大論,那些東西對修道無助益,我真實的告訴你的,僅此而已。(老子將道傳于孔子) 孔子求道後對弟子言:「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箭射),至於龍,吾不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乎。」 解:鳥、魚、獸為世間三厭,最後落入人類之腸肚而亡。人類比動物更具有理性,若只求吃、喝、榮華富貴享受。最後死亡仍落入閻王手中。只有龍是三棲動物,能吐雲而乘雲而上天,自在而不落入輪迴。 2.修道:修道要有內容,修道不能空洞,修道不能不落實,修道不能沒有實踐,沒有實踐,沒有落實,你修一輩子都不能成道,道是在實踐中得到的。 孔子自我反省,反省很重要,就像我們插秧,倒退插,看前面的插秧有沒有直,所以老子騎獨角青牛是倒退騎,他看牛尾,牛頭向前,為什麼倒退騎,是看騎過來的路,騎的對嗎? 而我們一般的人欠反省,所以行為學家呂新吾先生說:「日之所為,夜來省己,是惡當驚是善當喜。」 註:白天所做的,夜來回顧反省,做得善我們就高興,做的惡,我們就應該害怕,如果時時反省回顧那應該就不會差錯、孔子一生中反省這些事。 中庸:「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老老實實) 註:要成為一位有德行的修道君子,這個方法有四點: 這丘不能讀丘,孔子的名字丘,我們要讀某,這是對聖人的尊敬,所以,以後讀孔丘要讀孔某甚至有時寫字也要少一撇,這是對聖人的字,皇帝的避諱更多,如唐太宗李世明,像觀世音的世,也只能稱觀音,不能稱觀世音,這就是避諱,我孔子對這四項很像沒有一項我做得到。 有兩點原因: 第一點:聖人的客氣,這四點的人道,我還沒做到,做不到只能做聖人,孔子都做到了,但是孔子客氣的說沒做到,有的一般人,人道都沒盡到,標榜自己是孝子,頒發孝道楷模。 第二點:孔子真的沒做到,因為他周遊列國,為了推行大道,講道德說仁義,這是有大義在身上,就像我們現在開荒國外的人才,他有另外偉大的目標,他對家中的父母大小有其他的照顧,像我們偉大的老前人,五大犧牲,要做到大義才能滅親,沒有做到大義而滅親那罪很大要判死刑落陰間。 像孔子沒有盡到孝道,那是因為周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這是孔子的慚愧的地方。 要求做兒子先孝順父母,但我沒盡到。 我教育弟子,不能像一般人每天都侍奉父母早晚請安,三餐煮豐富的菜侍奉父母,我沒盡到。 孔子也有兄弟,兄長孟皮,過去的大陸,大兒子都叫孟,老二稱仲,老三季,都這樣分,孟仲季,日本時代改太郎、二郎、三郎。 要求大臣侍奉國君也沒盡到,因為周遊列國,我辭掉了大司寇官位,不能侍奉我的國君。 甚至我常教育弟子做人忠孝兩全,我孔子教育弟子盡忠、盡孝,我要求弟子是這樣,但我做老師自己都沒盡到。 所以,在這我一直反省,我是有理由,你做弟子要了解,周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因為我有更大的目標。 只有沒理由的人忠孝要盡到。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註:我們做弟弟的人,要盡小弟之道,來恭敬兄長,我也沒盡到,因為我兄長孟皮得小兒麻痺症,二千五百年前得小兒麻,不能奉侍我的兄長,所以孔子覺得很難過。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對他們故鄉的朋友所交的朋友要先對人盡朋友之道而我也沒盡到,因為周遊列國。 子對父親的孝,臣對君的忠、弟弟對兄長的尊敬,朋友會守信,這叫做人倫。 加上夫婦之道合稱五倫,這就是我們的人道,所謂道,就是人與人之間來往之道,這我也沒盡到,其實不是孔子沒盡到,而是教育我們要此下功夫,人道立,天道才會成,天道沒離開人道。 庸德之行,庸就是平常。 平常德行,不是很難做,這種德行日常生活就可以實行,叫做庸德之行。 庸人之謹: 平時講話要謹慎,不可講話有差錯,平時德行要培養,做這些人道上,這叫做謹言慎行。 謹言慎行的中間有時我又沒盡到,不可不勉勵自己要求自己盡到。 所以修道不離人道。人道立而天道成。佛法不離世間法,入世才能成道,佛祖也是來人間才成道。 孔子弟子眾多,為人師者是大家效法的榜樣,當然要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有過必改常常反省自己是否言行偏差。 修道要有方向,有志氣,有目標。 故修道一定要立志向: 註:立志: 一定要立志向,遵照這條路去走,才有方向,才有目標;有方向,才有志,有志才有氣,才有力量,才叫做志氣。 有了方向,才可以完成你的希望和目標。所以學習沒有立志向是學不會的。 因此學任何一件事情要先立志。   儒教曰立志。   佛教曰立愿。 做菩薩要立四大宏誓愿: 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遵照這些目標去實踐,直到一心歸命(死亡)這叫做愿,愿產生力量叫做『愿力』。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意譯: 孔子說:「進德修業重首當立志,立志,則可致志於對真理的追求,道明則可據德,向行之;德勤行,仁自成,心常懷仁,心地自然悠遊涵泳,自在怡如,行有餘力則進而將精神悠游於藝術的境界中。」所以,孔子立志是要學道,而不是像我們一般的凡夫俗子,只是學於榮華富貴與高官顯爵的實現罷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意旨:孔子自述其一生在進德業旅程中,不斷提昇境界的生命歷程。 Φ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十五歲便立定志向,努力向學,學聖賢,修至道,從事於『大人之學』欲達聖者大人境界。 Φ三十而立:何謂立,意指頂天立地,自己能夠站起來,孔子在三十歲,在學問道德上頂天立地,自己站立,而一般人到了三十歲,在學問與道德上還不一定能夠頂天立地,自己站立。 何謂站,就是自立自主,凡事不必依靠別人,所有的學問、道德可以自己去研究去實行,像我們讀小學、國中、大學畢業也差不多二十四歲左右,進而讀碩士、博士、研究所畢業也差不多三十歲,假若一口氣順利讀完,也不過三十至三十五歲間,到時不仿自己做學問,使學問成為自己的學問,而後再決定自己要成為何種專家,以後天的資質來講,可以稱之為自立。 而在修道歷程中,並沒有叫你依循慣例,讀完這麼一大堆的書,像我們偉大的老前人才謮小學三年級,但是修道讓他領悟道場三十年的經驗,知道道場有什麼樣的變化,就要怎樣去應對,遇到什麼樣的風,就了解要駕駛怎樣的船。 Φ四十而不惑:何謂惑,即是迷亂,心無主見; 何謂不惑,即是對宇宙的根本原理,天地的一貫道理全部都沒有迷惑疑慮,如同今日學道者「行盡世間天下路,唯有修道不誤人」的堅定信念,完全沒有半絲的疑惑,而修道要達到沒有疑惑並不簡單,然眾生有無限疑惑。 佛教稱為塵沙惑:像塵沙那麼多的疑惑。 人最起碼的疑惑:即是生從何來,死歸何處的疑惑。 順治皇帝曰: 未曾生我我是誰?生我之後誰是我?長大成人方知我,閤眼矇矓又是誰,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不如不來亦不去,也無煩惱也無悲。 虛雲法師:(對生從何來,死歸何處的疑惑) 我常常在自想,我來自什麼地方,我細細思量,我將去什麼地方,憶往事,罪業深重,怎不悲傷,望前程,十字路頭豈不徬徨,佛陀!佛陀!偉大的佛陀,我依靠在你的座旁,請你指引我一個快樂平安的地方。 他也對生從何來,死歸何處去,沒有把握,這是一般人的疑惑。 Φ五十而知天命:何謂『天命』,即上天付予給我們一般人的使命,傳道者有上天付予他們的傳道命,而我們有『使命』。 何謂『使命』,就是責任,我們為了責任而活,上天不只是生我們,給我們飯吃,教我們製造機器而已,人都是為使命而來,天生吾才必有用,每個人依遵循自己的使命去完成,苟延殘喘了卻一生,那就白走世間一遭毫無意義。所以我們要有偉大的抱負和理想來完成我們的使命。 孔子所使命在何處他自己了解,天以夫子為木鐸。 木鐸:就像鐘、鼓叫醒迷途的人。 儒教曰木鐸。 佛教曰晨鐘暮鼓。 佛教叫醒人,眾生如夢,如夢就是行屍走肉。 早晨敲鐘,傍晚打鼓,敲了二千五佰年都敲不醒眾生仍就過著榮華富貴,人生如夢,上天派孔子來就是要木鐸,叫醒天下的眾生,孔子先知先覺叫醒我們這些後知後覺。 他有使命,難怪孔子要周遊列國叫醒天下的眾生。 Φ六十而耳順,這是很高的境界。 耳朵聽到排斥、毀謗、讚美的話,耳朵聽起來都很悅耳,這是很高的境界,可是我們現在的人,聽到不順耳的話就暴跳如雷興師問罪,就產生了報復恩怨,可是孔子就不會如此。 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他心裡想怎樣就實行,但不會超過規矩,如果是我們凡人隨心所慾,每件事必會超過規矩。 (我高興怎麼做不可以嗎?)那這樣每件事都犯了罪、過、錯。 『高興』是合乎天理良心,受到天理良心所要求。孔子做任何一件事都合乎天理。 ※儒教曰矩。 ※道教曰樸。 ※儒教道教的總綱領是『樸、矩』 孔子他不超過,這是他的修道。 3.行道 要先修道才能行道,因為修道是自覺,行道是覺他,自覺覺他是佛教的說法。 Ψ儒教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Ψ佛教是自覺覺他。 大乘法一定要達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孔子的修道,行道,就是要把大道推於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所以邀集一群弟子同行,以壯聲色,一同周遊列國。 $ 周遊列國第一站:『匡邑遇難』 行道也是孔子的考驗,過去魯國有一位大夫季孫,季孫有一位家臣(註:大夫稱呼家,諸侯稱為國,合稱為國家,整個大陸稱為天下,在此作為家僕。)名叫陽貨,有一天陽貨欲離開季孫,奔走他國,而到他國必須準備金銀珠寶進貢於他國的君主,如此諸侯才會重用陽貨(人要用金錢交往),於是陽貨來到匡邑(匡邑乃是季孫的采邑:收稅的地方)收稅,並且一次收三年的稅(收稅本來是一年收一次,而陽貨去告訴百姓,因為要戰爭,所以這次要收三年的稅),可是陽貨並沒有把收來的稅金交於季孫,而是捲款潛逃,奔走他國。 翌年,季孫派人到匡邑收稅,匡邑的百姓才知上了陽貨的當,因此,匡邑的人對陽貨恨之入骨,而陽貨是山東人,長的人高馬大,和孔子的外貌長相幾乎同為一人。 有一天,孔子來到匡邑,被匡邑的人誤認為是陽貨,於是被匡邑的人包圍起來,而在這危急的時刻, 孔子向上天表白:「天之未喪斯文者,匡人其如予乎。」 (註:斯代表道,天之未喪斯人者是指上天並未將道喪失,道統絕滅。大意是指:我周遊列國是為了傳道,除非上天要喪失這個道、道統,如此我才有可能喪命於此地,假若上天不絕這個道、道統,那麼老子把道統交給我,我就是道統的繼承人,匡邑人又能對我怎樣呢。)於是孔子叫子路彈琴,孔子唱歌,唱的是古典音樂,匡邑的人看了說孔子的外表雖與陽貨相似,可是陽貨是粗魯的人,那有這種文采呢?即會唱歌,也會音樂,於是匡邑的人知道抓錯了於是就把孔子等人放開,讓他們離開此地。 $ 第二站:伐檀削跡之辱 孔子來到宋國。 宋國的宰相司馬桓魋聽到孔子來到宋國。 孔子毀謗他的壞話說『司馬桓魋』人雖未死,先造大墓,設有地下室,並設機關,以備將來入葬時機關陷落,送葬的人全部死在裡面,孔子說那麼的人全陪葬太殘忍了,太沒仁道,孔子毀謗司馬桓魋沒仁道。 孔子因得罪司馬桓魋,司馬桓魋欲置孔子於死地,司馬桓魋知道孔子每天在一棵杏檀樹下講道(教育弟子)。 司馬桓魋派人把這棵樹鋸了將倒,預算孔子在論經講道時,叫人把這棵大樹推倒來壓死孔子,孔子知道人家不友善就離開了。 離開後司馬桓魋叫人把樹推倒。 孔子走過的足跡用大掃帚掃去,孔子走過的痕跡會使人倒楣,甚至叫守關的人嚴加戒備捉到時格殺勿論,幸好有孔子的弟子與宋國有交情,守關的人對孔子很禮遇,半夜放了孔子,請孔子微服過宋。 正當危急時, 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註:上天生我是大德行者,司馬桓魋對我又是奈何,他怎能害得死我呢。 我又是天命在身,又是道統繼承人,我又是大德。行者,周遊列國沒那麼簡單,也沒那麼輕鬆,雖然是講仁義,但種種都是考驗。大道的推行者、傳道者,要有這種能耐,忍受一切挫折。 $ 第三站:陳,蔡絕糧 孔子與衛國的國君在論道,國君問孔子軍旅之事(兵法、戰爭的方法)孔子答:「未曾學過,我只學過禮節,祭拜之事。」話不投機,隔天就離開了衛國。 來到陳、蔡,正當走到陳國邊境,要進入蔡國的國境時,不料吳王夫差派兵伐陳。陳國請楚國相救,孔子來到陳、蔡之間,陳、蔡兩國的大夫在想,孔子智慧超群他如果離開陳蔡來到楚國,楚國如果請他做宰相,楚國一定強盛,過去孔子治理魯國三個月,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當時魯國強盛起來,齊國怕魯國強,或有不利己,所以派女樂來滅魯。 今日如果來到楚國也一樣強盛,首先不利的就是陳、蔡,過去的人以利害為出發點,所以在荒郊野外,陳蔡大夫將孔子以及弟子包圍起來,在陳、蔡絕糧,七天一些弟子餓的半死,爬不出來,在陳絕糧時以六字形容:弟子病莫能興(因害病,不能起身) (在大陸黃河流域,洪水外患難,有時整個村莊整個省,被洪水流走,人民死的死,被沖走的被沖走,生還的人,已經沒有家園、財產,家破人亡。 女孩子還好,來到市場拍賣,愛某(太太)帶回去,換三餐飽,可是男人就不一樣了,沒飯吃,吃樹皮,樹皮吃不到幾日,肚子脹了起來,就死掉了。 餓真的是難過,弟子病的爬不起來。 一位武將子路慍見曰(臉色難看,氣沖沖來跟孔子說): 「君子亦有窮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註:我們是修道君子,也有窮的沒飯吃嗎?這是很大的抗議) 但是孔子卻很溫和的回答君子窮守住又有什麼關係,可是小人困窮、濫也(為非做歹,打劫、搶色)此時孔子發現一件事 孔子雖有心推行大道於天下,可是當時是單傳獨授,上天的意思尚未大開潽渡,推行不來,孔子領悟到就說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       道之將癈也與?命也。」 (註:大道能推行嗎,若會,是上天付我們的命,道要廢掉不能推行嗎?這也是天意,上天的天意要我推行我就推行,若不讓我推行,我就不推行。) 在陳絕糧,此時當兒 子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長篇第二十二章) 註:回家!回家,上天的意思了解不周遊列國,我的故鄉山東這些弟子, 狂:只知道向前衝,但不穩定。 簡:懂的很少,但不博文,了解大略。 狂簡:會衝但不穩定,了解大概,但不詳細。 斐然成章:文章也寫的不錯,修道也有一段成就。 但不知所以裁之:回來加工在制,好的來裁,這是可成就的人才, 但有不知如何矯正自己的短處必須由我回去,一一為他們點破,給予裁正,方足以成為君子成為聖賢,救世的中流砥柱. ψ史記:子以詩書禮樂教,蓋弟子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 註:孔子教導弟子,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樂經,這時他的弟子有三千人,身通六藝:詩、書、禮、樂、射、易、駕車,今稍六藝有七十二位,這是我們所說的七十二賢, 顏回是復聖。 曾參為宗聖。 所以教育弟子有二聖(難怪我們高雄市有二聖路)教育三千弟子,這有分階級,你如果來到孔子門外,不進去裡面,不得其門而入者,實不知宗廟之門,不知其門而入,這個叫做門外漢。 入門內叫做及門弟子,這怎能稱弟子(這種成就稱先儒)身通六藝叫做七十二賢(登堂弟子、入賢)。 入祖師室只有二位(入聖) 孔子修道成就這種境界,孔子經過求道、修道、行道,最後成道。 ψ史記:司馬遷曰: 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即榮,沒則已矣,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衷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註:全國的教師以他做模範,但是我們要了解孔子不是一般學校的教師、學校的老師再能幹,戴了十幾國博士的帽子;教了再多的博士研究所的學生,照樣不能入聖人。 孔子是傳道的老師,不是般的老師,這個要分清楚,像我們的濟公老師,叫做老師。 有一次去日本,日本的校長說,我是校長(濟公活佛)你是老師,老師說(濟公活佛)說,你要了解,你是後天的校長,我是先天的老師。 司馬遷曰: 天下我們中國(整個中國稱為天下),甚至做到君王、皇帝、賢人,當時則榮,在世的時候很榮耀,死了以後就算了,回想中國的皇帝有很多,但我們能記起來的又有幾人。 可是孔子不一樣,孔子是布衣,布衣是百性,百性不能穿很好的綢段,只能穿一般的布衣,死後傳十餘世。 在漢朝傳至現在已七十三世,孔德成下來還有兩代七十四世,有結束嗎?沒有,所有的學者都祭拜孔子。 以自天子自皇帝到國王到諸侯,中國讀到六藝詩書禮樂都以孔子為依歸。 可以至聖,達到聖人中至高無極的聖人。 因為元朝是蒙古統治中國,看到只寫至聖,元朝大德十一年才頒佈召書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的理由。          加封大成集聖人之大成。 元朝大德十一年,元朝蒙古人對中國的文化那麼崇拜,加封孔子 集聖人之大成,才頒召書。 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範百王,師表萬世也。          在孔子之前做聖人者,堯、舜、禹、湯文武若沒有孔子,不能明。 何謂明:顯著在人間,在歷史上他們是默默無聞,今天讀歷史看到堯、舜、禹、湯文武的偉大是孔子表揚的,孔子在論語曰: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泰伯篇十九章)讚美堯帝像天那麼大。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中庸第六章) ★子曰:「禹,吾無閒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 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閒然矣!」(泰伯篇二十一章)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無憂愁(中庸第十八章)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讚美文武之政。(中庸二十章) 堯、舜、禹、湯、文、武被孔子讚美的留下經典,讀經典讀到這些才了解堯舜禹的偉大,起先做聖人的被孔子表揚的讓我們後代的人看的很明白,才顯落在人間,在孔子之後做聖人的是誰? 就是孔子的弟子顏回。 非孔子無以法: 如沒有孔子,他就沒有效法的對象,為了孔子讓他效法,所以顏回效法孔子才成復聖。 曾子效法孔子成宗聖,以後子思效法孔子成述聖。 孟子效法孔子成亞聖,甚至以後的國王盡量效法孔子,他做萬世老師的表率就是模範。 所以才訂孔子為教師節,這是孔子的成就。 全歷史沒有人勝過他。 歷史家才讚美孔子一句話: 結論: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註:上天如沒有生孔子那麼偉大,傳給我們詩、書、禮、樂,中國人像瞎子,摸不著路,也有人說,由黃帝到現在足足有五千年,但是孔子活在二千五百年,所以孔子這盞明燈照亮過去,也照亮未來,平分歷史的一半。 日本人很崇拜孔子,孔子生日時在祭孔大典上,日本人組團來台灣參加祭典,影響全世界的人類,如我們能看孔子的話,做為我們的格言,胸中有格言,做事有主張不偏差。               第貳講、大學三綱領 前言: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註:大學朱熹章句詞。 有道德我的老師程子先生說:「大學這部是孔子的門下留下來的書,我們起初要學入德之門,要從這本書看起。 看到古時候的品德、學問,就是品德兼優。 學:品德與學問。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篇第二章) 註:不遷怒不貳過與好學沒有關係。 但是孔子讚美顏回不遷怒,不貳過是修養、品德的增進。 孔子認定學不是純粹在學問,而是品德與學問的追求,古時候做學問主要是建立品德。 現在要靠大學這本書論語、孟子排其次,所以學者一定要先從大學學起然後論語、孟子最後學中庸那這樣就沒差錯了。 三綱領-五步功夫-通龍過脈-八條目: ★何謂三綱領係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何謂五步功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何謂通龍過脈:“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八條目亦分“正八條目與反八條目” ★何謂正八條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何謂反八條目:“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結論: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的分法: 首先是朱熹的詞—孔子說大學—曾子述之 照理說這只是一篇文章而已,孔子寫大學、大學經,在當時曾子為了教育弟子,找到孔子的這篇資料,認為這篇資料不錯,所以引用孔子的大學經來教育弟子,並且解釋大學的內容給弟子們聽。 首先解釋大學的三綱領,下面是曾子解釋大學的三綱領,解釋大學的五步功夫,解釋大學的八條目,這叫做曾子傳,孔子的經是曾子記下來的,曾子開示的這段是曾子的弟子記錄下來的,大學包括有四人的工作(朱熹章句詞,孔子著經,曾子留下孔子的經,曾子開示綱領曾子弟子記錄留下) 又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子,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 註:又經一章: 過去是用竹片刻字,叫做削竹簡,竹簡一片一片刻字,然後用繩子相連串,綁起來,按照順序排列,放在儲藏室或圖書館,為了方便查起,在最後一片的竹簡是寫經名或書名(前面是孔子之言,或曾子述之,或是大學經文),記錄是為了方便查起,這是要讀到研究所才有教。 這段經是孔子說,他的學生曾子記錄的。 ★其傳十章: 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註:曾子講開示弟子,而弟子所聽到的記錄下來,然後分章程,共有十章。 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 註:朱熹認定舊的版本有差錯(竹簡),今日遵照老師程子所說然後做更改,從新排列。 王陽明認定朱熹的從新排列是多餘的,舊的版本不一定有錯是朱熹自己說的, (朱熹說有差錯,王陽明說沒差錯)我們遵照朱熹所訂的。 補充說明: 會有差錯是因為竹簡是用繩子串連,日積月累,繩子會對一不小心拿起來掉下去,撿起來從新串連。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註:上面三段是曾子引用書經的一段。 ★書經是中國最早的歷史。 ★第一句引書經的唐誥篇。 ★第二句引書經的大甲篇。 ★第三句引書經的帝典篇。 “皆自明也”是朱熹結論的話。 ※左傳之首章,釋明明德。 右邊這三句引書經是要解釋”釋明明德”,過去講經也要引經典來證明,孔子說明明德,你也要引過去的經典來證明。 朱熹說書經記載: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右傳之二章。釋新民。 註:朱熹解釋新民,引商朝湯王洗澡的浴盆有記載新民,引書經唐誥篇,又有寫作新民,引詩經文王篇也有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證明這句是新民。可能是刻字的人當時甲骨文的”新”和”親”的字差不多,後面的人不會看”新”看做”親”朱熹是這樣解釋。 王陽明說不正確,在書經裡面也說親民(證明應該有親)但我們先按照朱熹後面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這句是曾子的結論。 為何引三段,因為孤證(只有舉一個例子)不能做證明。 作證明為何要引三段,因為無三不成禮。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   補充說明:   “丘”孔子的丘不敢寫全部,要少一撇,但這和孔子沒關係,是因為尊    敬孔子的字,所以要避諱。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右傳之三章。釋止於至善。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右傳之四章。釋本末。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閒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右傳之六章。釋誠意。所謂修耳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右傳之七章。釋正心修身。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賊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右傳之八章。釋修身齊家。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右傳之九章。釋齊家治國。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瞻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歛之臣。與其有聚歛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右傳之十章。釋治國平天下。 凡傳十章。前四章。統論綱領旨趣。後六章。細論條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註解:大學三綱領: 朱熹說古時候的學制(教學學制)只分大學和小學。 小學是十五歲以下。 大學是十五歲以上。 小學是教進退(進退、迎來送往之道)掃地、文字學。 文字學是從文字的結構、中國的文字都有形、音、意,中國不是看字,而是聽聲音,看字是錯的,意思是隨聲音而來。 這個字的形,沒有意義,意義是隨音而來。 比如快樂(ㄌㄜ)、音樂(ㄩㄝ),仁者樂(ㄧㄠ)山,智者樂(ㄧㄠ)水,中國的字隨音而走,但每個字都有形、音、意。 大學是教義理之學: 懂文字沒有用,文字沒有思想,要開示思想給我們聽,思想就是義理、做人要懂義理,所以十五歲以上要講道理給他聽,這叫做”義理之學”這就是大學的內容,這部大學是古時候十五歲以上的大學,類似現在大學的國文課,朱熹是這樣說。 進德修業的解釋: 大學:學大人。 道:是方法是步驟。 註:”學大人”成就大人,他的學問與品德。 “大學之道”成就大人品德與學問的方法和步驟,孔子為”大人”下定義。 易經第一卦是乾卦:乾坤二教是易經的門戶。 門戶若不了解,易經看不懂,孔子在乾坤二卦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乾卦,所以寫文言來修飾這篇文章。 文言是孔子寫的,文言裡面有寫”大人”這一句話。 ★夫大人者,以天地合其德,以日月合其明,以四時合其序,以鬼神合其吉凶,這是大人的定義。 註:1.大人的德有多偉大,這都是問”德”,孔子把人類分為兩種:大人和小人,君子和小人。 但是孔子不隨便說聖人,有人告訴孔子,說孔子你己經是聖人了, 子曰:「若聖以仁,則吾豈敢。」(你如果說我是聖人,仁人我不敢擔當) 孔子說:「人在世不能被人稱為聖人、仁人,所以他(孔子)的被人稱為仁人、聖人,他不敢擔當,因此,孔子規定我們在世修行的人,不管你的德行有多高,孔子都用君子、大人來讚美,因為大人、君子的定義合乎聖人的境界。 論語(雍也篇): 君子存五美德,也是聖人的程度。 在生修道的不管你的道德有多高, 但還沒有成道,都稱為君子、大人。 但是成道以後稱乎聖人,所以聖人和大人是有成道和沒有成道的差別而已,你做到你就是聖人,可是你活著,他不稱乎你聖人而稱乎你大人,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點:大人牠和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朱熹的解釋為一句,不管和天地合德、合明、合序、吉兇都叫做為公,因為天地是大公無私,像日月在天上照臨,不會分好人或壞人,日月一樣照臨,夜晚如情侶約會日月一樣照臨,小偷大搬家喜歡黑暗,日月一樣照臨,大公無私,雨和露水落下一樣大公無私,不會因為這棵是有棘的水果就不下雨,下雨就是下雨,天不會分好壞。 日月照明也不會分好人與壞人,大地也是一樣,讓我們來生存也讓爬蟲類的動物生存,如蛇有毒也照樣有洞來棲息,良、邪都讓牠居住, ★結論朱熹的看法是”公”。 今天也是一樣效法天地這樣大公無私,也要修道者大人的德配合天地,所以大人做事也是大公無私。 像我們的老前人雖然是在大陸,但是他這個”道”是大道,大道是大公無私效法我們的老師濟公,濟公無私才把道從大陸帶來台灣傳給我們,今天我們明理了,不能把道留在台灣,也要把道帶到國外去傳道,這如果不是為了一個”公”字,你的腳會踏的出去嗎? 吃我飯還要煩惱你的事、過去到國外還要賣房子、賣財產,有的甚至還要離開親愛的鄉親到國外去,國外的風俗不一樣、語言不一樣,飲食也不一樣,這是很難適應的。 達摩一個人來中國,無所謂因為達摩祖師程度高,可以忍耐一切,可是我們要攜家帶眷,兒子程度不夠的會怨父母,我何故跟你們來此受苦。 ★為什麼我們要如此的奔波,只是為了救渡眾生,大公而已,德,就是這樣建立的。 老前人來到台灣,五大犧牲,犧牲所有的私,犧牲他自己的私情、生命,這都是自己的私,犧牲完了,得到”大公”最後他成就了養明聖君,這是大人的行為,偉大的抱負,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些,你如果沒有這層境界是學不會的,以日月合其明,日月的明照耀天地,日┼月=明,所以明師是日月,也是日月師,才能做師, 我們師尊是太陽公,師母是太陰神,二人加起來是我們的明師。 他在照耀是大公無私,為一切人來照耀,為一切物來照耀,我們的智慧,也要像這樣光明、智慧的光明像日月,但也要不藏私,問你這麼超越的智慧,眾生在黑暗,找不到路,你要顯現智慧來引導眾生,前人演講一場法,叫做歸根認中的提燈者,這是以日月合其明,眾生都要回去見老中娘,叫做歸根認中,但是眾生這條路黑暗,找不到路呢? 老前人說我們比較明理,我們要這些找不到路的迷途羔羊,沒辦法歸根認中,我們替他拿燈,叫做歸根認中的提燈者,提燈讓他(眾生)有光明,那這大人不簡單,他智慧聰明,他的智慧像一盞燈照亮,由沙世界照亮到理天,帶眾生能夠帶到老中娘那兒。 歸根認中,智慧不夠帶路帶到半路就全部失蹤了那就慘了,半夜就會黑豺狼豹吃光光,甚至失散,那這罪就重了,所以我們要做後學歸根認中的提燈者,這是依日月合其明,智慧要有這麼高。 ★以四時合其序: 四時無私,牠照牠的任務來,春天到有春機叫春生,天地顯露生機,所以春天的樹欣欣向榮,春天的花萬紫千紅,詩曰:萬紫千紅總是春。 到了夏天夏長,所有的萬物欣欣向榮。 到了秋天要收成了,上天降一陣風,秋風掃落葉,如果牠有藏私就慘了,因為春天和夏天是生機這是在陽氣,現在要轉到秋收冬藏,必須吹秋風,冷淒淒讓萬物成熟到冬天收藏入庫,這是殺機,如果有藏私,春天有生機不顯殺機,一直生長沒有意思,稻子一直長,長的比房子還高,那就沒有意思, 止於至善就得停止,秋風掃落地讓種子乾枯死掉,殼死掉,可是裡面的果子成熟(生機)下輩子在下種生機又發芽。 我們住在這個天地也是一樣,天地毀滅,人也會毀滅,但是靈性不能毀滅,靈性渡回去天庭,天地顯殺機,等到以後開天辟地天地有生機,我們又下凡塵來,這是大公無私,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這裡循環生機殺機而已。 大人要效法天地四時,我們對後學也要有生機,也要有殺機,何謂”生機”,要讓後學生長,一定要教育、栽培,栽培教育,這是成全,讓他的靈性(以前是殘靈,現在讓他(靈性)不可做殘靈,要做原靈成全,我們的靈性已經殘缺不全,所以才要成全,成全兩個字很深。 原靈:圓滿無缺 但輪迴六萬多年,做了很多的罪過錯,犯了很多貪、顛、癡、愛、酒、色、財、氣,邪私妄想,七情六慾,十惡八邪,我們的靈性剩下一點點,佛祖說這是殘靈。 今天借著修道要行功立德,開荒佈種,渡眾犧牲要服務了愿,回愎本來,自性光明,為了成全這一些,讓你能夠成就達到很圓滿,如果這個道理你不了解,這個叫做法輪沒轉。 ▲何謂轉法輪: 前人慈悲,法輪是心輪,如果你講這些道理,讓他的心都沒感觸,行為沒改變,那麼你講這場法(沒採工),我講的很精彩,掌聲如雷,那都沒有用,回到家裡依然如我,那是演講者的失敗、演講者不只要讓人鼓掌,誇獎而是要讓聽眾,聽了是否有感觸,有感觸回去願意改,過去的不孝現在會孝順,過去兄弟不和氣,現在兄弟很和氣,過去的佛堂鬧的雞犬不寧,現在的佛堂很團結,要有這種效果產生出來叫做法輪常轉,法輪有轉。 法輪不轉,吵架仍然吵架,不孝仍就不孝,不和氣仍就不和氣,脾氣毛病仍然脾氣毛氣,那這是沒有用的(這叫做法輪不轉),所以轉法輪聽了有感觸才願意改這些,改掉後靈性恢復光明,但是說是很簡單,可是要講的讓他付諸行為來改,這要有一段時間,也要他相當的根基,說法者要有他德行,聽法者要有他的根基,兩個配合才能轉法輪,所以大人看到四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他懂的輔導後學先會栽培教育,就像我們種稻子一樣,灌溉、施肥拔草,但是不能一昧的栽培到這時要顯殺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註:牠把萬物當做祭祀的草狗,就像靈厝還沒拜,敷的很漂亮,但是要花錢,不要的時候把火燒的精光,若沒燒光光,亡靈得不到,要燒光之前必須敷(貼)的很漂亮,你敷的漂亮讓你看到燒完了讓他得到,如果真的能夠得到,燒完讓他得,你不要說不要燒,若不燒敷這個幹麼,花了這麼多的錢,然後又把它燒掉,這是眾生的愚痴,為了讓父母得到這個靈厝才請人來敷,敷的太漂亮不燒對嗎,不然放在那兒放幾個朝代,難道要等公死,祖母死嗎? 就像萬丹有一個孩子跟他父親說,上次祖母死,請那陣牽亡歌,不怎麼會唱,媽媽死,請的牽亡歌很會唱,下次若死我們請這陣牽亡歌,盼望死人請牽亡歌來唱那就慘了,靈厝是為了死人貼的,雖然美但也要燒掉,燒掉你不忍心,不燒掉你得不到,這個原理,就像我們的稻子為什麼要栽培讓地開花結果,不能一直讓它長高,那是沒有用的,時候到一定要開花結果,那就是殺機,最後要割掉,不要捨不得,割掉才有用,稻子下朝代可以再發揮它新的生命,這殺機是什麼呢?在我們的道中是”考驗”有的修道不了解,時常說我們剛開始來,修道時對我們有多好,對我們迎來送往,現在都叫我們工作,誘拐我們,天道本來就是這循循善誘,沒有一個沒有被引誘的,顏回被孔子引誘去做聖人”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我們的孩子沒有一個沒被我們騙過、騙孩子,比如說藥很苦,父母對孩子說:「孩子啊!這藥很甜,你喝下。」如果說這藥很苦,那孩子就不喝,那就不能醫治孩子的病,騙孩子說很甜,所以成全最後要現殺機來考驗,考驗的中間,有天考人驗,上天顯考,看你修道有多強上天就有辦法考你,讓你家庭不如意的考,讓你生病的考,如你為了顧生命,不能修道以後靈性不能超生了死,看你有多會照顧生命,最後眼睛一閉也是輪迴,有的中間讓你的家庭不順利,有的會奇怪修這個為什麼會讓我的身體不健康,家庭不順利,每天鬧的雞犬不寧啊!我不修了,那這樣就被考倒了。 如果說這不要緊,今天會有身體不健康、家庭不順利是因為我前三五世,我做的因緣不好,有做歹的因緣,現在在討報,所以要還他,上天借著我還這些業債看我是有心 或是無心。 ▲所以達摩有四行這是”報冤行”。 來世間,別人的身體特別強健,而我為什麼不會呢?要了解過去我不知做了什麼冤孽,現在冤來討報叫做”報冤”。 但是冤來報無所謂,我照樣修道”叫做報冤行”。 因此三昧水籤主(悟達國師)說: ▽「但願隨緣消舊業,切莫招愆造新殃。」 來世間隨著你的緣,有很多的舊業來討,來報冤,但是你隨這個緣來消舊業,一次一次的消,那你心 地越來越光明,但是要甘願,不要不甘願、身體不平安不順利,不要緊,債務還清了,我就順利了,健康了,家庭不順利啊!這是冤孽,業力來纏,無所謂,我隨緣來消。 不要在這輩子為了你心地不明理,來招新殃,那就慘了,這就是輪迴無了時,即然是苦海無樂可言,我們就來消舊業,無債一身輕,無業一身輕,這是依四時合其序,所以遇到考驗不要怕,考驗也是面臨也是正常,也是自然,所以鬼神合吉凶。 ▽神會天官賜福,這我們會吉。 ▽鬼來會招兇,不過這也是一個公,神不會因為你跟我認識就賜福。 ▽雖然書經天道無親唯德是輔,上天沒分親疏,只是論德,你有德,上天就助你,助你智慧開,助你福來心靈,助你事事會順利。 鬼神賜吉賜凶,吉福,鬼降禍這就是兇,所以鬼神的吉凶,就是禍福,鬼神賜福賜禍是大公無私無分親疏,我們大德者也是一樣,但我們沒資格賜禍給人家,但了解,後學若對我們要賜福就是鼓勵獎償,但是後學若做錯,你不能包庛。 我們都獎償罰惡,償善罰惡,這是閻王的權力,惡的沒得救,福的安排到候神所,等侯做神的,在侯神所先教你懂陰陽五行,如有人擲筊懂的回答,如有人問厝體你要了解八卦五行,懂這些以後等候封神。 惡的十殿閻王就刑罰了,償善罰惡是閻王的權力,今天我們不要應驗閻王,要應驗上帝,上帝有償善但不罰惡,譬如做領導者,我們有賜福給後學,鼓勵後學有成就有了愿的機會,然後派他做講師,這些我們可以賜。 後學若歹的,品德行為很差的,但我們不罰惡反而我們還要慈忠教育,教育到有一天心明心靈,他也會改過自新才提拔,他做工作,這就是天道的超越。 他有償但無罰,罰不是我們的權力,那麼這就是大人,這大人的程度等於是聖人。 大學之道聖人之道,但是孔子說我修道沒有成道,不能說聖人要說大人之道,有三部功夫。 第一網領,在明明德。 ▲第一個”明”就是明白。 明德是自性光明的德性,光明的德性是自己的道體,你要修道,道體在那兒不知道,怎麼修呢? ▲佛教曰:「明心見性,何謂”性”,都不知道,要如何明心。 ▽見性:性要見的到,所以要明白自己光明的德性,我們不可能明白。 ▲六祖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我們不可能自己能悟,因為被凡塵假景迷著了,只要因為心被環境迷著了,不能自己來覺悟。所以借師大性智識之見性,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何謂大善智識: 壇主人才叫做”善智識”。(我們的智識都是善,沒有惡的)。 點傳師叫做”大善智識”(名師) 名師來示道見性傳道,讓我們見到自性,這樣才明白光明的德性,叫做”明明德”,所以明明德第一句就是要求道。 ◎第一個”明”求道,得道。 成就大人第一關若沒得道,不可能成就大人,”大人”這個要先得道,要先找到道,然後你才會修道,沒有先找到道,你就不會修道,找到了道,你就會修道。 ◎第二個”明”:恢復光明。 “明德”是自己光明的德性,使自己的光明的德性恢復光明,這很像有衝突,但一點都不衝突。 朱熹曰:「明德是天之所賦」難怪美國常說天賦人權,天賦給我們叫做”明德”。 因為我們人受到”氣稟所拘,物欲所蔽。” 朱熹用這兩句來形容,所以叫做,有時而昏,造下無限多的罪過錯,不過有時,剎那間就慘了,因為無緣無故,拿一枝槍,碰一聲就結下因果,輪迴無了時,看到人家戴金鏈子,你就搶下來,一時一念一秒鐘的時間就造因果。 ▽何謂氣稟所拘,這是很深的道理。   〡、氣稟:我們出世天上有二十八個星宿,在當值(值日時),像我們在軍隊有值星官,也是按照天所排列的,太歲也是有當值,今年是什麼星來值年,今天什麼星來值日,值日有值日星,值月有值月星,值年有值年星,所以排八卦是按這些來排。 如果今天出世這顆星是兇星惡來值星,這日來出世個性剛好卡住這兇星惡煞的個性那你生下來的個性脾氣就不好,很愛打架、相罵、相殺,如果今天的星是文曲星來當值,那你生下來的頭腦一定很好,讀書很棒,氣質很好,文質彬彬,這是文曲星。 如果是武曲星,將來變武狀元這還不錯。 那兇星惡煞來值星就慘了。 星宿影響我們出世的氣頭。 〢、氣稟:在母親懷胎時,是用臍帶通往,那就是一個氣,所以現在才注重胎教,如果大人在有身孕時會看一些善書,聽一些善音,生出來的孩子非常文雅。 所以文王的母親懂的胎教,生出文王文文,才叫文王,在懷孕時,每天都賭博、抽煙講三字經,那生出來的孩子就慘了,這就是胎教、氣稟所拘。 物欲所蔽,人來到世間出世,受到酒色財氣的引誘,蒙蔽你光明的德性使你有時而昏。 有時間受到環境的引誘,做出的違背良心 違背了天理喪失了天良時,工作,就在犯罪。 過去的我們不懂現在我們得道了,所以我們好好的修道去掉過去歹的氣稟和個性,自然流露光明的德性。 朱熹說光明的德性雖然受到氣稟所拘,物慾所蔽,太陽被烏雲遮住,看不清楚,早上醒來的時候沒有看到太陽,大家都會說沒太陽,烏雲若散,太陽正在我們的正上方。 像我們坐飛機的時後沖到三萬公尺,太陽光白晢晢的照耀著。 雲都是在最下層,超過兩千公尺以止就沒烏雲遮住,八千公尺以上都沒有雲遮住,那就證明,底層的雲遮住,光明的太陽照樣失去光明。 今天沒太陽出來,其實是被烏雲遮住,而不是沒有太陽,我們是借著修道功夫來恢復光明的德性。 ▲第三個”明”就是推廣。 自從恢復自性光明的這個方法推廣給天下間的人知道,明明德也就是要達到止於至善,大乘的修道法不能自私,不但自己要恢復自性的光明還要推廣於天下的每一個人都能恢復自性的光明,照這樣看起來大學三綱領,明明德這個綱領就包括三個綱領了,這是你領悟法的深度,你領悟深的明明德一句就是三綱領。 ▲曾子宗聖引古聖人實踐明明德的實例讓我們效聖法賢,這是曾子引古聖人讓他的弟子效聖法賢,現在我們也用這個例子來效聖法賢。 ▽第一例:康誥曰:克明德 康誥篇是書經的一篇。 書經是我們中國最早的歷史。 武王伐紂王(暴君)成功,天下歸周,天下大治,但是商朝是殷”商殷”商朝有一些遺民叫殷民,雖然戰勝,但不能殺他們(殷民),見降不殺,見逃不追,這商朝的遺民已經歸順了,這是商朝的遺民歸順周朝、武王派康王來統治。 康、就是康王,康王是武王的弟弟是文王的兒子,康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武王是天子,康王是諸侯。 武王封康王來衛國統治這個國家,這是個特別的國家(因為是商朝的遺留下的百姓)。 康王的名字”封”武王曰我封你(康王)到衛國當諸侯,但是你要去治理這個國家,我要告誡你,這就是康誥”誥”:告誡,為什麼要告誡,因為那國是商朝的遺民。 為什麼今天周朝能夠打敗商朝,過去湯王的時期國家也很強勝,是來到紂王無道,民不聊生,才扶周滅紂,所以你今日去到衛國不能用暴政,要用仁政來治理衛國人民。 文王治理國家流露偉大的德性給我們看,上不正,下者歪,文王作為上有兩點: 〡、克明德 〢、明明德 你去到商朝也是要克明德,才能治理商朝(衛國)。 克:能夠。 明德:保持光明的德性。 文王就是可以保持他光明的德性,光明的德性沒有被消失掉,那這是不簡單,一般做百姓不敢驕傲,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周朝剩三分之一,孟津配合諸侯,攻打商朝,武王伐紂孟津會合八百諸侯來扶周朝,一人如有八百諸侯來扶,那真是狂。 可是狂,光明的德性就消失了,看到你驕傲暴戾,人家就不扶了。 所以文王偉大的德性能保持周朝那麼好,商朝的人又扶周滅紂,原來文王做那麼大的諸侯,文王都不敢驕傲,文王能保持光明的德性力這是他成功的例子。所以不要小看明明德,你如能做到這些一個綱領,就能做佛祖聖人。 文王只有實踐明明德就做聖人,曾子引這個例子讓我們效法。 ▽第二例: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書經大甲篇有三篇分上、中、下。 這其中引上篇: 大甲是天子,商朝第一開基祖是湯王,商湯以仁治天下,商王死後,商湯傳—太丙—太丁,傳兩代很早就去世了。 一人在位三年,二人在位四年,壽命很短,第三傳太甲,太甲登基大孽無道,暴力無道又沒照法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雖然沒有紂王那麼壞,但也是很壞,當時的宰相叫伊尹,這位伊尹具五朝元者,地位很高,湯王請他做宰相,下面已經死了兩三個國王了換大甲做國王,你這個王(大甲)不好好做,做事那麼沒仁道,伊尹雖然是宰相,很不客氣請大甲面壁,不讓大甲做王,宰相的權那麼大,是因為宰相做事公正,雖然你是國王,可是你做了不對,過去的王做事有照天理,會聽話。 請大甲到湯王的墓去面壁思過。 面壁思過看他的太祖當時怎樣治理天下,在墓地住了三年,每天自己悔過、反省,伊尹大約一年寫一篇文章給太甲看,讓他懺悔,明年大甲中一篇讓他懺悔,後年大甲下又寫一篇文章讓他懺悔,總共為大甲寫了三篇文章,至今都留在書經。 其中湯王治天下是顧視天之明命。苟:是回光返照,都引他們過去的帝王。視:兩目的地方。 你就兩目迴光返照,看明師一指的地方,這是天賦給你的命,是光明德性這也是明明德。 上天賦給我們的光明德性要迴光返照,守住你光明的德性,湯王也是明明德成聖人治天下。 今天你若是明明德,就不會為非做歹,你為非做歹,就是喪失天良。 大甲在墓守著三年,真的改變自新。 我們求的三寶真有用,只用了一寶就能救人,脫離苦海,這是他的大劫數,本來要拖去斬,鬼魂不放過他,九玄七祖不放過要拖去斬,今天迴光返照,守著玄關,這竅就好,救了他的生命,三年後改變成另外一個人,伊尹請他回來坐帝位,所以大甲坐帝位天下大治,這是第二個實例,伊尹教訓大甲。教他效法湯王,保持光明的德性。 ▽第三例 帝典(堯):克明峻德。出自於書經。 書經第一篇帝典,真正是寫堯典,曾子對堯帝很尊敬,所以選帝典篇。 何謂”典”就是典範,所以書經先引偉大的典範堯帝,讓我們做典範。 堯帝克明峻德,帝能把天下治的那麼好,是因為他明白他偉大的光明德性,能守的住,天下就大治。 峻:偉大 後來又禪讓政策,讓帝位給舜帝,才成就天官一品的果位,要達到一品天官不容易,天官專門賜福,一品天官賜福堯帝,達到這種果位。 曾子引用這三個例子在書經找到的實例,證明三位偉大的聖人都是這樣做的,只守住明明德這個綱領就成就聖人,曾子引用這個例子,當然就效法他,我們要效聖法賢,因為我們自己不是聖賢,就像我們寫的書法不好看,我們效法古代書法家的字跡叫做”有體統”這個字體你不效法而效法你自己的叫做”無體統”我們是凡夫俗子,要超凡入聖,必須效法聖人,所以曾子引用這三個例子以後。 結論:該自明也。 該:多數,三人成眾。 我引用這三個例子,康王他效法文王,文王他克明德,伊尹告誥太甲叫他效法湯王,顧視天之明命,堯帝史官讚美他克明峻德,所以這三位過去都是帝王,他是有道明君,這三個有道明君之所以能治國,又能成聖,那是自明也,乃是自己能夠明白,自己的光明的德性又保持著一點都沒有流失。 一個綱領就夠了,現在的人都把它當做是書念過去就好,那只是皮毛,用念的能成就聖人嗎?就算是考試也不及格,那就要照這些看的入心 實踐之。 第二綱領,在親民:親亦可念新(ㄒㄧㄣ) 程明道根據曾子的解釋,所以來到朱熹也是用新民,這是傳統的(親民改為新民),可是來到王陽明認為這樣不對,根據書經帝典篇裡的記載,堯帝,克明峻德一親九族,堯帝明明德以後親九族,對太祖一直親近,現在的人比較不認親,親近九族後才能平章百姓,治百姓以後,才能治萬國,所以他有看到帝典篇,這應該讀親,不是謮新。 ▲十五代祖王覺一夫子就把”親和新”融會貫通。 王覺一夫子曰: 註:當然我們最後的境界,是讓百姓達到新民,這是我們的目的,但是有一個過程,所以入乎”親民”。 現在我們家訪都叫親民,如沒有親近他,他對我們的道場很陌生,你約他聽班他也不要,如果常去懇親他跟我們的距離愈拉近,就喜歡跟我們在一起來佛堂,懇親也可以更深入了解對方,為何不來佛堂到底是什麼原因,把你困著了,然後引導道親誤會澄清了就來進道。 ▽入手要親民 ▽過程要教育 教育餓了要吃飯,愚的變成有智慧,教育的效果會讓我們恢復自性的光明,你如明白事理,會克己復禮,還會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所以一個人很誠心 修道,如果用心在讀書的人,日積月累,道貌氣質會改變,因此孔子的弟子有三千,達到通六藝的有七十二賢,這些人都是鄉野之輩,道貌不好,經過孔子的教育陶冶以後,氣質非凡等於可以到宗廟和朝庭大官排在一起,分庭看禮,最後的目的是新民,道親最後會變新,怎麼新,讓他入班聽道理,道理入心,心靈世界改變,氣質非凡,變成新的人,所以親民是入手,教育的過程最後變新民。 王覺一夫子說:我們跟道親在一起,像過去的五教聖人和弟子在一起,不是親一年,而是親萬世。 何以見得,像這次老  中娘的聖訓批,五教聖人率弟子等來下筆,所以五教聖人和他的弟子已經有二千五百年,他們都親在一起,所以我們在一起不是親現在而已,不是親一年,一個月,而是親萬世,己經改革一個人變成新的人,不是親在新,過兩日就變舊,”何謂舊”退道,已經隨俗,就變成俗氣,那這樣不行,而要新萬代,像孔子的弟子和孔子在天庭,保持光明的德性,所以光明的德性保持萬代都這麼新,都這麼輝煌氣派,那麼高尚,氣質那麼優雅,親萬世新萬代。 王覺一夫子是這麼解釋: ▲曾子舉三例來說明 ▽(一)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盤銘:刻在浴盆上之座右銘。 銘:自己警愓的文字。 何謂座右銘:在我座位右邊,自我警愓的文章。 湯王是寫在浴盆,苟日新。 一般可解釋苟:假如 朱熹註解苟:實在 我實在每一天把這個”身”洗乾淨 日日新: 我日日都把我這個”身”洗乾淨 又日新: 甚至以後每一天都把”身”洗乾淨,保持”身體”乾淨,但是聖人的話有這麼淺嗎?這是文字,如果朱熹的解釋應該是比較深。 ▲院長大人的解釋教我們用三種來洗 ▽第一種用清水來洗掉身體的污垢 ▽第二種用功德來清洗心靈的污垢 ▽第三種用懺悔之心來洗掉過去累世的罪業。 ◆〡、借著有形的身體,來領悟到人的身心、性,我們是三位一體,每一個人的身體都有性、心、身,只有凡夫俗子洗這些,但有的人好幾月都沒有洗澡,用清水洗身是為了洗掉身體的污垢,大家都懂,但是洗人的心,洗心是去掉什麼呢?洗心 是去掉我們的惡,過去我們是做惡的人,現在不要做惡,當然你修道境界高,你會覺得惡越多,可是凡夫不覺得,所以 “聖人多過,賢人少過,凡夫無過” 凡夫為什麼無過,依照聖人來看,殺生也有過,縱使沒有按照良心。沒有盡力也是過,我們修道的過是很高,可是凡夫沒有,我偷懶也是過日,在怎麼做都是過日,小學生考試在偷看,老師警告你三次,小學生說,老師不能怪我,因為他寫的很潦草,如果他寫的很端正,我偷看一次就懂了(小學生不反省自己的過錯,反而怪別人字寫的潦草)所以小人無過。 ◆〢、洗心 是去掉惡,要用功德,為什麼道中要行功立德是因為要去掉你心裡的惡。 ◆〣、洗性要去掉什麼呢?是要去掉我們的罪。 這要用懺悔,但是懺悔要達到持齋守戒,才能進入懺悔班,大懺悔,才能懺悔,一般沒有達到持齋守戒的境界,不能懺悔,為什麼呢? ▽〡、因為濟公活佛的徒弟,求道的人滿天下,叫做門外徒弟。 ▽〢、有一天明理達到持齋守戒進入大懺悔”叫做登堂徒弟”,那時開始才教你真正的修道功夫。 而現在一般教的都不是真正的功夫,一定要到懺悔班,三天所講的才是真正的功夫,當時佛祖在場也才能講,平時我們的德,不夠不能講那些,講了怕你承受不了,所以佛祖在場,只是背那個罪。 台中前人”單位”,用助理領任背,只說”帶進來”差點支持不住,所以要用有天命的點傳師來擔起那些冤愆,要有德,有天命的點傳師擔起那些冤愆,才能擋的住。 ◆洗身去垢(用清水) ◆洗心去惡(用功德) ◆洗性去罪(用懺悔) 這樣身也明治 這樣心也明治。 這樣性也明治。才叫做”三明治” 這是第一湯王。 ▽(二)曾子引第二個例子   康誥曰:作親民   武王告戒康王,文王不只是明明德,而又會作新民,但是武王是  勉力康王,你保持著文王的明明德不夠,因為你去的地方是商朝的遺民,而這些遺民都有感染到紂王當時習俗(習性,紂王暴力無道,喜歡享受,酒做酒池,肉做肉林,樹中吊滿了肉,隨手都可以拿到肉,酒池隨手瓢就能喝到酒,每一個人都享受一切榮華富貴),所以商朝被周朝滅掉,但是遺民仍然存在著不好的習慣。   今天你康王來到此地,要使商朝這些遺民振作變成新的人,要作新民。   如何使他們振作做新民,你要好好的流露你光明的德性教育之,這些人作新民才能做我們”周朝”的人,要不然永遠做商朝的人,但那是沒救的。 ★今天天道也是一樣,我們對我們的後學,親近以後就是要讓 他做新的人,因為過去的人是舊業的人。 ★前人慈悲叫做”業報身的人” 舊的我是業報身的我,受到我們業力牽纏,牽引而來受到種種的報應叫做”業報身”,這種業報身的我們,過去都不懂,不懂的修道都照著過去家庭生活,環境生活,這中間脾氣毛病照常,每一個人都有,男人三字經全部會,煙、酒、檳榔一切都會,那是過去我的習性。 今天修道要變成新的人,當然這也有過程。 (台語)道理不錯,煙、酒不好改,起初都是這樣。 修道要覺悟,檳榔不敢咬,慢慢的有進步。 修道要榜樣,煙、酒不通想,那就超越了。 那這樣就開始變成新的人,新的人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從穿著和頭髮可以看出,頭髮越來越短,穿著越來越端莊,講話越來越文雅,那樣受文禮的教育將來達到文質彬彬,這就是有成就,變成新的人。 ▽(三)詩經:固雖舊邦,其命維新 引詩經來讚美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文王的父親叫做”王季”弟弟是武王,武王生成王,這是周朝的系統表。 文王在王季以前這些王(祖先)”周”是一個舊的國家,文王以前都叫做舊的國家。 其命維新: 文王上天降天命給他(文王)文王以前沒有天命,那這個國家變成新的國家(維新世界)文王—上天降命 舊的國變成新的國,如何新法: 文王推行仁政,國家大治,八百諸候扶文王,讓周朝的國家國土超過商朝的三分之二,振作很重要。 我們的蔣公在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月盧溝橋事變,蔣公趕緊到廬山,召見所有的將官,開會議,公告全國通告書我們本來和日本起衝突,日本一定要滅中國,當時人民的生活很貧窮而且又散漫,那時清朝末每一個人都抽鴉片,個個都是鴉片兵,大家的心 不一致,所以蔣公才公告全國,公告全國說幾項重點: ★第一點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要全國人民一起抗日。 第二點實行新生活(新生活運動)效法周朝,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要作新民,雖然是清朝末的人,那麼過的還是清朝的生活的習慣,要作民國的人。 民國是一個民主,是一個自由,是一個歡迎,是一個向上,是一個樂觀,裡面強調”新速實簡”改變一個人生,全部生活才整個振作起來,當時號召十萬個讀大學的青年,叫他們來當兵不必讀書,所以才號召十萬青年十萬兵,來台灣才有基本的將官,基本的士官氣質很好,才把台灣建設的那麼好,那是振作以後。 我們修道也是一樣,要不是老前人把道從大陸帶來台灣,才有那麼多的修道者,每個人看起來道貌非凡,這就是作新民,他的效果、從親民然後聽道理,聽懂了改變一生才作新的人。 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也變成新的國家,道場舊的也可以振作變成新的道場,因此道場就漸漸弘展,道務就弘展到每一個人的身上。 由舊的我變成一個新的我,由一個業報身的我,變成一個唯道維新,今天我為道而活來行功立德,雖然是剎那即永恆,有道可以修,來攻變我的命運,改變一切,那要趕緊來行功立德,來修道,同樣是過一輩子,凡夫俗子死後是因為忙著凡業成凡夫,今天為聖道而活,忙於聖業變聖人。 老前人一生必為道務犧牲奉獻,後來成為聖人,而我們也是。 所以你看第二綱領親民新民,湯王變聖人,文王變聖人,我們也來振作換我們做聖人,這一個綱領就很有效果。 結論: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解釋:曾子這句話很有意思,對我們未來世的這些修道者有很大的啟示,所以說這些修道君子他要成就他的後學,使後學能夠做一個新的民,這是今天我們做保師和引師做點傳師做理事做前人都在期待我們的後學能夠做一個新的人,從我們六萬多年所染的習性,這些罪過錯都去掉,換一個新的人,當然使一個新道親變成一個很明理,去掉舊習性,換成新的人,這個不是簡單,所以這些責任者,領導者,都怎樣呢?”無所不用其極”這個”無所不用其極”簡單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用盡一切方法”那我們可以在道場上做一個檢討看是不是一個壇主成全一個後學明理,他有沒有用盡一切方法嗎?壇主要成全一個後學明理,他有沒有用盡一切方法嗎?壇主甚至和壇主太太和引師這人才。 第一新道親的中間要先去家訪。 第一家訪結束,還要開啟慧班(以前叫做成全班)。 第三還要舉辦郊遊,後學責任的,中秋節還要舉辦夜光晚會,各壇和各區都要準備節目還要比賽,端午節還要舉辦道歌比賽,包括才藝表演,如樂器、古箏、口琴、吉他、電子琴、吹洞蕭統統來表演,為了讓道場有一個團結。 讓道場有一個才藝,還要教插花,料理,比較進步呢還要請仙佛來開三才班,促進清口班,清口以後還要入大懺悔班,然後入春愿班,年底悔過班,這些班顯露起來是多還是少,但這還不夠。 老  中娘又賜妙化覺心班,難怪三天的法會佛燈火不能熄滅,老中娘沒有睡覺,所以叫做明明上帝,火要連續亮著叫做”明明”這樣叫做”無所”不用其極,用盡一切方法,只是為了使一個後學明理,為了使一個後學變成新的人而已,這樣還要看後學的根基,後學的根基如果不好,會讓他們產生你們是放長線釣大魚,像後學開始在修道時,後學的哥哥沒有在修道說他們都是放長線釣大魚,現在都教你不必花錢去就讓你入班,供你吃呢,那真好呢,可是再過兩天就會剝你身上的東西,後學起初很害怕,慢慢的跟,慢慢的探討,二三十年來都沒有感覺老一輩子的人也都歸空了,連剝一樣東西也沒有呀,才知道世上不明理的人一大堆,難怪我們現在”道開四海”也一樣,舉頭無親舉地不認識,首先就到公園渡人,去公園渡人的時候,就去親人,和他們一起打太極拳。 一起練靜氣,跟著他們一起比手畫腳,親近他們,然後渡來佛堂,還要煮料理請他們呢,不同國度的人,請他吃兩次的料理,就不來了這可能有企圖,所以現在國外用這個方法行不通了,反而還要開超市,借著賣東西的時候和他們認識,認識以後再來渡他們,這樣才有效,要有一個正常的事業和他們邦交,再渡他們來求道,如果用過去那種老套硬著煮料理請他們吃飯已經是不可能,他們認為世間上那有這種人,他們越懷疑,我們用盡一切方法,根基好的,來了就明理。 第三綱領”在止於至善” 佛教曰:明明德—自覺。 佛教曰:在親民,在新民—覺他。 佛教曰:止於至善—覺行圓滿。 儒教曰:明明德—內聖的功夫(內要有聖人的道德) 儒教曰:在親民,在新民—外王的功夫(王是王道,外要有王道的仁政),這叫做”內聖外王”。 內要有聖人的道德,外要有王道的仁政。 可比一個壇主,他自己要有聖人的道德當然這個境界很高,很難要求,像李壇主說他以前個性很不好,個性不好離聖人的德很遙遠,但是我們日日會改變天道就是有這個好處,我們不定時有班可以入,可以反省,尤其我們又有大懺悔班,還有悔過班,這麼好的班讓我們參於中間,道理不停的聽,聽了以後,噯,將心比心,就反省然後慢慢會改。 世間的人就不這樣了,脾氣壞的,仍就脾氣壞,壞習慣仍就壞習慣,像這樣一輩子當中會反省嗎?會改變太少,天道就是有這種環境,不好的習性一天一天的減少,有一天我們的道德和聖人一樣高,又有王道的仁政,什麼是仁道,過去這些有道明君的帝王,那麼他們在治理天下都是用仁政,就像我們堯舜禹,像湯文武都是用仁政,仁政的當中,都是用很合理來要求他的百姓,不像無道動不動就格殺勿論,壇主領導道親也一樣都是循循善誘,這二點做到極高的程度,內聖外王到最完美的程度,叫做止於至善。 何謂至善:止,停止。 止:停止在最至善的那個境界,所謂停止就是達到目的,如何停止,就是達到至善。 至善:是善的最極端叫做至善,比如我們現在來說,完美、完善、圓滿沒有缺點,叫做”至善”,但是這可有指一件東西。 比喻說:什麼是完美? 是指我們人的人格,人格要達到完美,因為我們剛開始做人的道理,當時聽到覺得艮奇怪,孔子是聖人,只是說做人的道理,未免看的太輕,實際上不簡單,做人這兩個字就不簡單,孔子在論語把我們人分成十六類,其分別為: 「聖人、賢人、仁人、大人、善人、成人、中行、君子、知者、有恆者、狂者、狷者。」這十二種屬於好人。 「野人、鄙夫、小人、鄉愿。」這四種屬於壞人。 憑什麼來分,憑我們人的格來分,東西的格按照公制(如:重量用噸、公斤、台斤,長度用米數、公尺、公分,寬度用碼數)來分,人的格就不簡單,是照道德,所以人要保持人的格就不好保持,所以有很多做了,不合人的格,叫做”衣冠禽獸”,他穿的也是人的衣服,他戴的也是人的帽子,但他的行為確是禽獸的行為叫做”衣冠禽獸”真可怕,所以孔子就是啟示這個道理,人最啟碼要保持人的格這是最基本的。 佛教保持人的格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這樣才能守到人的人格。 如要達到天神,要守十善,要身體沒犯到殺、盜、淫,意念沒犯貪、嗔、痴、口,沒兩語、沒綺語、沒惡口、沒妄語,這樣才能守十善,上天神這不是簡單。 第一人格達到完美。 第二完善:我們人的品格要達到完善,德非常多佛教稱曰:萬德莊嚴。 儒教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最基本的八德。 事實上老  中娘在天庭封我們做佛做聖人沒有封你八德齊全,世間沒有人那麼利害,你一德若能守好,就能入聖人,我們都標謗、舜大孝做聖人做到二品地官赦罪舜帝,岳飛盡忠國家大忠做聖人。 像關聖帝君做到中天玉皇大帝他義氣參天,還得論八德嗎?不必,一德就夠了。 聚星宮護法堂有一本書,”群仙嘉言錄”請濟公活佛師尊來,因為有很多修天道疑問很多,請氣天神的神仙問答,其中有一位氣天神的神問濟公活佛,你們的道親修到越老變成老油條,都不要去入班,我當神的,時常聽他們討論說,入班不必太勤勞,因為講師說都是那些話,講的都是孝、悌、忠、信、人倫、道德、禮、義、廉、恥都是這些班了,其餘的也沒什麼班可入。 濟公活佛曰: 如果真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能真正的守一德二德就能夠當聖人,怕你不會實踐,如會實踐任何道理不必講深,任何一德就能當聖人。 人就是奇怪,在世上有人就會比較,就像你在苦海,要從此岸到彼岸,船要靠岸,要很久,像我們有生之年,都要花費七八十年的歲月。 長命的差不多一百年,短命也有四五十年,這麼多年修道的過程,大家都是吃飯,有時也會覺的吃飯沒有味口,所以偶而換口味,有時煮炒麵,有時煮水餃,有時煮稀飯,有時魯肉飯,時常更換,這樣才會吃不膩,道理也是一樣,每天都說這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會做佛祖,可是你又嫌太淺,所以才講一些別種道理。 像這次入三天的班,也離不開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所有中堅文理班,也是說這些人道而已,除了這些人倫,道理其餘的已經沒有了,換個名字,中堅文理你就會喜歡入這個班,但是說起來是在講述孝道,實際上離不開這些”人格的完美”。 第三圓滿(指我們人的功德),人格要完美,品格要完善,功德要圓滿。 院長曰:功德不要看輕它,功德是我們要見老  中娘的行李,今天你要見老  中娘,憑什麼去見他,就連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也要帶著一些禮物(伴手),何況是要見老  中娘,我們離開老  中娘已經六萬多年了,能空手回去嗎?只說一句老  中娘我要見你,這行嗎?這不行,要表現,要怎樣表現,要提行李表現,裡面裝著功德(今天我渡了多少人,在職責上,我又擔當了什麼工作,安排了多少工作,給過你這段修練的功夫,自己修了也明理,也渡了很多人明理,這樣回去見老  中娘  老  中娘會很高興的說我們都是他的乖孩子,按功定果。)所以功德要圓滿。 天堂沒有無功德的仙佛。 天堂沒有犯罪過的仙佛。 仙佛都是有功德的,這是最基本的。 第四沒缺點: 指我們人的脾氣毛病,要達到沒缺點,把這四點加在一起,可以做一個結論。 結論:這是聖人的境界,才叫做”止於至善”,止於至善不是像看書看過就好,裡面要有這種境界,要求自己,要求後學,實現目標。 儒教的道理很落實,落實而後實踐,很容易達到那種境界,不必像佛教、道教還要圢高空,若修的不好,難免偏差,頑空。 可是儒教不會,任你怎麼偏差,只是教你孝順、莊敬、盡忠。 曾子聖人不是那麼簡單,他看到他的老師,孔子聖人要止於至善,曾子要開示,他的弟子,也要翻盡天下書,以前孔子教育弟子引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樂經,現在樂經己經失傳了,剩下詩經、書經、禮經、易經,那我們現在還好當時孔子聖人有留下四書,才有現在的四書加五經, 經過漢朝有漢賦, 經過唐朝有唐詩, 經過宋朝有宋詞, 經過元朝有元曲, 可是宋朝多了一個理學,這麼一大堆有關”道”的書籍也很少,道是在經典記載上才有,至於其他的地方要找”道”並不容易,離道越遙遠,愈是不可能找得到”道”,難怪過去曾子聖人,都要引用詩經和書經來教育。 〡、要找到至善之地。   註:曾子聖人用人、物來比喻。 人 (曾子聖人為了這個”止”引詩經)   詩經:「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邦畿:過去我們中國的制度,皇帝天子居住的地方叫做邦畿,住的地方有千里。 皇帝—諸侯—大夫—百姓 馬車: 皇帝有萬乘 諸侯有千乘 大夫有百乘 邦畿,皇帝住的地方有一千里,這是人民最喜歡住的(止:住)。 以現在而論邦畿是總統府,總統府的這個所在地(差不多二十里)人很喜歡住在那個地方,當然你沒住過不覺得,可是後學有住過,因為總統府過去是五院—中山北路。 遇到颱風電路斷了,都市電力公司修理差不多要三天,鄉下差不多要五天,但是總統府限三小時以內所有水電要恢復正常,所以在那負責電或水的公司很頭疼,都派一流的人才駐守。 警察也最好,一流的警察,一流的憲兵,一流的儀隊,那是最安全的地方。 我們人要找一個安全的所在地,那是”至善之地”。 邦畿千里: 國家是首都,人的首(頭),那兒有千里的地方要找十字架,明師一指千里的地方,那才是臉和頭,就是方寸實田,你的良心地。 找到這個所在地是人民住的地方最安全,明師一指點了超生了死,那個找不到,要找到止於至善不可能,要先找至善之地,所以才引詩經來說明。 讓你借外面物,外面境,來悟自己的性,所以古早師父教徒弟,打鐵不離鉆,講經不離性,別人引經比喻到性理,你悟不到性理就是(沒採工)打鐵不離開這個鉆(鏗鏘)講經這些道理悟不到你的性理(沒採工)浪費你在講,你在看,經典和自性是有連帶關係的,離開自性也就沒有經典這個原則。 2.物: 曾子聖人很利害,在詩經也用物來比喻。 詩:「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註:緡蠻是這隻黃鳥,在叫的聲音,別的鳥不比喻,偏偏比喻黃鳥,住在山上的凹陷的地方,相當說人的鼻凹的地方,住在丘隅,黃鳥住在”竇凹額”這是什麼意思,用彈弓打不到,捉也捉不到,叫做”無死地”。 禽獸如果能找到無死地,那就安全了。 我們人要找安全的地方。 禽獸要找無死地。 如果你聽中醫的話,也有引證這些例子,中醫的無死地在那兒呢? 中醫有羚羊 羚羊有兩支角,叫做”羚羊掛角”這是中醫的名詞,羚羊兩隻角,羚羊一跳高,兩支角吊在菩提樹的樹枝上。 狼若看到了,可是狼跳不高,獅、象、虎、豹跳的不高,看的垂涎三尺,叫做”羚羊掛角”至於無死地。 到了早上羚羊又跳下來,又開始奔奔跳。 黃鳥棸在丘隅的地方,叫做”無死地”,曾子聖人引這段詩經後,聽到孔子在讚美,孔子過去可能也有教過他(曾子)。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這隻黃鳥真聰明—會找止於丘隅這個所在地,這個所在地是無死地,所以它知道位在這裡,為什麼我們人還不如鳥,也不會找一個無死地,無死地簡單嗎?無死地它的條件是什麼呢? 它的地方叫做”無陰陽,沒有陰陽”我們能找到沒有陰陽的山嗎?黃鳥住在丘隅的地方是無死地,落在陰陽就有殺機和生機,陰陽有吉凶禍福,陰陽就有生死。難怪過去我們的指月錄這一本書,解釋帝釋天的天主叫”帝釋”。 有一天看到七玄女,七玄女在那地方參禪打坐,境界很高,尤其又遊來到”屍陀林”印度的屍陀林,就是我們現在的公墓(墓仔埔),這些七玄女看到屍陀林那麼多的骨頭,他們講一句話”噯呀”人在這裡(骨頭)印度的人死了沒有埋葬,而是丟在公墓裡。 七玄女曰:「人在這裡”靈”跑到那裡去呢?」 帝釋天的天主,聽了很感動,有人會了解肉體和靈性的事情。 帝釋曰:「七玄女我聽你們這種見解,這應該是菩薩以上的境界,羅漢還沒有辦法,我聽了很感動,你們有什麼要求,我都可以賜給你們。 七玄女曰:請你(帝釋)賜給一片沒有陰陽的山。 帝釋天的天主從來沒有聽過,什麼叫做無陰陽的山。 我們的老前輩開示叫做”無影山”。 我們道中叫做”無影山”。 在做禮節時,前賢就會說:大家來拜拜,作揖、跪揖,無影山中對合仝。 明師一指的地方: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你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佛在靈山莫遠求,那個山就是”無影山”。 祖師爺對聯”掬水聞香〞。 明師一指的地方”無陰陽山”唯有這個地方,才是無死地,其他都有死,靈性從這兒出去,才是無死地,所以在世要找這個地。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 黃鳥知道要找無死地居住,為什麼人還不如鳥不知道要找無死地呢?當然要找無死地,必須要找明師還要大道有普傳,孔子當時也沒有這個能耐,他為了當時的弟子不能求道,很埋怨說: 「中庸其為德,其至於手,民鮮能久矣。」 註:民鮮能久矣。自從過去帝王有道明君開始失傳以後,我們百姓很少能夠知道中庸之道,太久了。 〢、行至善之道: 易經:五方對五色,中央戊已(土),土指黃色,指黃鳥,中央叫做戊己土。 中央戊己土的地方,所以這隻鳥才叫做黃鳥。 沒有找到中央戊己土所在地,這隻鳥不能稱黃鳥。 所以緡蠻黃鳥,黃鳥特別有用意,那要找到性理的所在地。 曾子聖人引兩段詩經來表述行至善之道。 文王—行人倫人道 這很切實,不必好高騖遠,文王行人倫之道達到聖人。 詩經: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詩經文王篇後面的史官,文學讚美文王。 穆穆:道德很深遠。 於:讚美。 緝:繼續。 熙:光明。 敬:恭敬。 止:守位它的止處(道念)。 文王的道德很深遠,他時常保持他心地的光明,他很謹慎守住他的道念,道念守的住,光明才能保持。 文王的道德很深遠,他非常不簡單,他繼續保持他二六時中守道念。 曾子聖人怕我們這兩句詩經解不出來,所以他才用文王的日常生活做比喻,以便讓我們了解。 曾子解: 為人君止於仁。 為人臣止於敬。 為人子止於孝。 為人父止於慈。 與國人交止於信。 曾子聖人怕我們不了解,因為詩經這兩句很深,我們對文王又離開了那麼遙遠。 曾子聖人有聽到孔子在表揚讚美文王的事蹟,所以就把落實的記述在生活上,讓我們了解這就是文王行人倫之道,實際於日常生活上,都是這樣實踐的。 “文王為人君是止於仁” 當文王做國君的時候(當然君不一定是皇帝),文王當過諸侯,西伯候,當時殷朝紂王封他為西伯候,所以文王做西伯候也不簡單,他都是流露出他的仁慈,對待百姓和部下都秉持著仁慈為原則,但這字”止”停止在仁嗎? 師尊現身說法這個”止”解釋的很好。 ▲什麼叫做”止”,簡單解釋叫做”應該”那就好。 師尊慈悲: 止:應該。 做一個國君應該表現他的慈悲,應該直接了當,應該就是本份。 應該這樣作而不去做叫做不應該,這是我們的本份,做國君的本份就是應該把這個仁慈流露在行為,對待我們的百姓跟部下,文王做到這個程度,難怪當時殷朝的人三分有二分的人都來擁護西伯候。 才三分之一的人民擁護紂王。 可是文王不忍心把紂王革命,為什麼不忍心呢? 因為文王和紂王有君臣的關係,在禮的方面,文王不可起衝突,不可造反。 為了不要讓人說文王篡位,文王死後,武王即位,武王和紂王比較疏遠,武王是繼承他父親給他的諸侯位,在這中間才起義師伐紂王。 在禮上文王沒有造反紂王,等待到武王才造反,文王在當國君時很守仁慈,當文王做臣子的時候,他也很表現他的敬,文王做紂王,臣子的時候,紂王百般的刁難,看過封神榜和商朝歷史就知道文王被禁在羑里,禁在羑里成就文王,文王演易經,易經經過伏羲畫卦,文王寫卦辭。 禁在羑里寫易經,經過周公加以增加,修過孔子來讚美,易經經過這三個朝代,所以易經才這麼完美,文王被紂王捉去關在羑里七年,文王仍就尊敬紂王,甚至最後紂王要試探文王是否對君尊敬紂王把文王的兒子殺掉,把肉剁成醬,做成肉包叫文王吃,文王演易經知道現在是”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不能正面與紂王衝突,所以那個肉包照常吃下,一般的人都知道吃兒子的肉一定會翻臉,但是文王吃下去,回家的半途所吃的肉包吐出來,所以捉吐(兔),就是從這個典故而來,吐者兔也(假借同音)。 吐出來變成一隻兔子跑掉了,所以小白兔就是這麼由來。 當文王為人子的時候,對父親很教順,他的父親王季,當文王為人父時,對兒子很仁慈,文王和他們的百姓來往,很有信用,文王就是人倫道德上做的很完美,成就了西伯侯岐州,成就了周朝的大業,個人在此成就了聖人。 聖人從人倫實踐就可以了。 但是修道,有人修道認為這種理太淺。 引衛武公的例子: 曾子聖人引衛武公這段例子,讚美衛武公,詩經也有記載。 詩經: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 註:這段詩經的解釋如我們在看,只能看到表面,曾子引這段以後,他用他的見解釋給他的弟子聽。 衛武的歷史。 康王=衛武。 當時武王封他來衛國有告誡,叫做(康誥篇),康王到了衛國才建立,衛國的基業,開始一直人要傳到衛武公,衛武公享年九十歲。 在衛國做諸候五十五年。 他守在諸候這個位子五十五年,若是為非做歹,又不中用又享年那麼久,後代的人會讚美嗎? 今天衛武公坐位五十五年,又享年到九十歲,甚至旁人觀察衛武公在修道上一點都不懈怠。 一個人要活的那麼久,修道又保持那麼振作,甚至又戰戰兢兢,所以我們的史家、文學家才在詩經留下了這筆來讚美,這段詩經經過曾子聖人加以闡述。 瞻:看。 彼:地方。 淇:淇水(衛武公住在淇水的地方)。 澳:彎彎。 竹:德也(借竹子茂盛來說他道德的茂盛)。 註:本來是讚美衛武公住在淇水彎彎的所在地,綠竹非常茂盛,這是我們臉上的地方。 眉毛:菉竹。 眼睛:淇水。   淇水的所在地,眉毛很茂盛,裡面住一住有道德的君子(就是衛武公,也就是自性)。 曾子開示衛武公修道的過程。 如切如磋:道德也(這是曾子開始解釋)。 道學:學道(這是衛武公學道的工夫)。 學道的工夫:切磋。 何謂切磋: 過去把牛的角鋸斷,鋸斷的部份表層很澀叫做”切”,然後磨沙紙一直磨的發光叫做”磋”。 像道士做法都拿一支牛角,如沒有磨的很細,那你拿起來吹嘴巴定會擦傷,那麼這是治角的功夫。 曾子聖人借過去文學家讚美衛武公,如切如磋,這都是治角的功夫,學道的功夫又怎樣呢,這就是精益求精,不是好就好,好還要求更好,實際上在學道過程當中,學海無涯,無止境但又有誰肯甘願用盡苦心研究達到超越精微,精益求精呢?這不簡單。 在道學上第一沒有人對我們要求,這不比學校,在校讀書成績好還有獎學金。 學道沒有獎學金,只有等到閉目養神一心歸命回到老  中娘身邊才按功定果,這個是我們自己的認識。 可能和前世修道輪迴有關係,如果看了前人,以前那種年紀,現在已經六七十歲了,以前在電信局上班,接總機,一方面還要發電報而且又要讀藥劑師,他家是開西藥房,要有藥劑師執照,還要領導他的大中單位,他不能不深入研究道理呢? 要盡通一切經典,無論佛教經典他也通,儒教的經典他也通,道教的經典也通,基督教的經典也通,他可講經無限經,任何一部經拿到手就會講,他投資那麼大的苦心,有時聽他(前人)在演講,神來一筆真的是妙,這是他的功夫,有時候看道理看的就過去了,是否有清楚,看了就算了。 可是前人不會,當時他(前人)看到惠明追上慧能,慧能趕快把袈裟放在石頭上,躲在樹林裡,陳惠明追上非常高興看到這件袈裟,他當做自己有福報,已經奪到袈裟,過去的人看到那件袈裟是達摩傳來的祖師衣,最起碼穿上可以做做主持,但是在這時候陳惠明也有所悟,如果祖師衣穿上就有人拜我為師,大家也了解這件祖師衣是當時他師父(五祖)傳給慧能,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我穿著它會有人拜我嗎? 假如被土匪搶去,土匪穿著,你也會拜嗎? 當然陳惠明有很多的連想,最後放下萬緣,祖師衣也沒取,說了一句:「行者,行者,我為法來,而非為衣缽來,我為法來,不是為衣服來。」 慧能聽到就走出來,如是為法那有可談,如是為了衣缽,你奪去就好了,那跟我沒關係,衣缽對我(慧能)來說是身外物。 超生了死和衣缽沒關係,祖師衣穿著難道就不會死嗎?祖師衣就做佛祖嗎? 有很多壇主很迷信,要死了還交代我要穿長衣,好像是穿著長衣就能見老  中娘最方便,就可以上天庭,可能你不要想的那麼天真,如果你所做所為不合天理,那件長衣穿著就能見老  中娘就能按功定果嗎?那是身外物。 慧能曰:「即然你是為法來,那你請說。」 惠明說:「我只要問師父一句話,當時我和你一樣都在五祖那兒修行,可是我體會不出,你體會的出,所以師父(五祖)傳道給你,那就證明我的根基差你很多,現在我想在你這兒否能給我開悟。」 什麼是我陳惠明本來的面目,我只要問這一句。」 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惡。」 過去的人很喜歡問”本來”,今天我這個臉是輪迴來的嗎?是父母所生的嗎?上輩子也帶著臉具,六萬多年的輪迴五百次就帶五百次的臉譜,每一世都把臉譜貼起來,你一定都認不清你自己,像電視廣告,你喜歡我那一種臉,每一種臉是他輪迴的一次,五種臉是五次的輪迴, 我們真正的輪迴不知有多少次,這都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最原始老  中娘給我們的那個面目是什麼樣呢?我們輪迴到現在都忘記了,所以陳惠明問,他原來的面目是什麼。 慧能答曰:「不思善,不思惡。」 那麼這兩句話過去的看法,也很簡單,不思善不思惡,是你陳惠明本來的面目。 陳惠明恍然大悟。 慧能問:「你悟到什麼。」 惠明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但是我們前人解釋這句就不簡單。 不思善不思惡: 註:不思善,善是真正有做為,但不思,你沒想到你有做的這種功德,善有做,但不執功德相。 不思惡 ,惡不但不能做,連想都不敢想去做惡,所以前人悟理,每一句話都用很大的功夫在裡面。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為人謀而不忠乎:在我們想,替人家做事要盡忠。 前人說:「替人做要盡忠,要替誰做呢?又值的我們去做嗎?」 為人謀而不忠乎,這不是隨便的人,就是我們道場上和我們共同有修道的人,這是我們興毅單位。   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抱負,有共同為救渡天下眾生超生了死,有這種志向的人,為這些人來做要盡忠,包括計劃班,聯合班、單位班,都要計劃的詳細,很精微,讓每一個班員入班有所得,前人解釋的這麼精,這是道學的功夫。 我們的道學過去都沒有下這麼大的功夫,比較粗枝大葉看過去就好了,就算記不得或不懂也就算了。如此的進步就有限了,如果能精湛的研究道學就會進步。 衛武公就是如切如磋的功夫在學道,難怪他成就非凡,難怪到九十歲還不懈怠,人如果到八十歲視力都減退了。 老前人旁邊的阿虹,曾經跟後學說:「人是以法為身,叫做法身,即然是以法為身,所以我們的身體不能沒有吃法,世間人是肉身,以肉為身,難怪世間人三餐都要吃肉,我們是以法為身,所以以法為身的中間,不停的要吸收法,這樣靈性才會滋潤。」 老前人八十一歲了,叫阿虹每天照三餐看是經典也好,還是道中前賢所寫的書,然後念給老前人聽,有時念後學的書給老前人聽。 聽了以後,靈性就會光彩,心地就會光明,意志就會堅定,每天醒來如果看了一份聖訓,可能今天的心就不會亂。 而我們一早匆匆忙忙去入班,因為匆匆忙忙的做任何一件事,所以心才會亂。 早晨如參閱一篇道理那就不一樣了。 老前人活了那麼大的歲數,一直保持著,視力雖然減退但小姐念給他聽,照樣心 地光明,保持著偉大的志向,道志就不會減退。 我們都是少這種人每天叮嚀著我們。 就像吳國夫差,他的國主被勾踐打敗,夫差為了要報仇,所以就把部下叫入大廳,每天早晨看夫差從房裡走出來的時候,部下就說,國王你會忘記為你先王報仇嗎?不敢忘記,經過幾年以後,夫差報仇成功,修道也是一樣,叮嚀的就不會退道,這是”道學”。 修道的功夫: 曾子說衛武公如琢如磨,這是他們自修也。 什麼是自修,這是他修道的功夫,如果不是曾子聖人的分節我們也不敢分節,也不敢這樣下筆。 曾子聖人敢。 修道的功夫就像我們在敲玉一樣,王起初像石頭,一樣沒有價值,給過敲開以後,然後慢慢細工雕刻,像這個”理”字,左邊是玉,玉一定有紋理,理:他就有紋理,依照紋理刻玉,所以”理者治玉也”,玉慢慢敲,慢慢磨,磨出來的玉才有價值、難怪當時戰國時代的卞和,卞和住在楚國,有一次跑去荊山遊賞百花,看到一隻鳳凰棲息在一個石頭上,卞和有看古典的記載:他知道鳳非玉不宿。 註:(鳳都是停留在玉的上面),所以鳳休息過的地方那一定是玉,卞和把這玉拿起來,自想這玉是在荊山得到的,荊山乃是荊洲,荊洲乃是楚國的,所以卞和,沒有私吞,就把這塊玉送給楚國的國王,當時國家有專門在鑑定的工藝師,雕刻匠(官員)很潦草的說這是石頭,如果是石頭,卞和就有欺君之罪,所以卞和被捉去砍斷了一隻手,欺君斷手,國王死後,新國王又即位了,卞和不死心,又抱了這個石頭去見國王,楚國的國王又拿去給玉匠鑑定,玉匠看了又說這也是石頭,又欺君之罪砍斷了一隻腳,變一隻手 一隻腳,卞和的命很長,國王死了又換新國王即位,卞和這次就不傻了,把石頭拿到荊洲的城市,放聲大哭,這是歷史很有名的卞和哭玉的故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盡換流血,剛好有一位卞和的朋友在朝庭做官,一看是卞和為什麼哭的那麼傷心,為什麼哭呢?人家是哭(神主牌)那你是哭石頭,卞和說你如果像我一樣你一定也會哭,我是一個忠貞之士,他說我欺君,明明是塊寶玉,他說是石頭,這我能不哭嗎?難道就這樣算了嗎?那我帶你去見皇帝,所以才由這個大官引進。 皇帝知道這個人被他的二位先王砍斷了手腳,這不能潦草,國王吩咐玉匠一定要好好鑑定,玉匠才如琢如磨,才發現自古以來,千年寶,空前絕後,這個才是真正的玉,所以才命名”和氏之璧”,用這個玉雕成玉璽,可是很慘傳到趙國,後來有很多人為了這個玉演很多的歷史,這不是我們要說的主題。 玉就是要給過這樣雕刻,才能產出曠世之寶,衛武公修道的功夫就是這樣琢磨,同樣是人經過琢磨才有價值,沒有經過琢磨這人就沒有價值,上次遊玩,後學講了一個故事。 廟裡的鐘打一下(鏗)抗議這尊佛祖,怎樣抗議呢? 我(鐘)和你(佛祖)同樣都是用黃銅做的,信徒若來,就為你獻花獻果,點檀香然後拜你,而我好像(敲著玩的)為什麼差那多。 佛祖說:你就想看看,我們兩個製造的過程不一樣,鐘隨便熔化在一起就變成鐘,但是我佛祖不簡單,要經過烈火煉過還要經過雕刻定雕出眼、鼻、嘴、耳沒有雕刻鼻、眼、嘴,人家會拜我嗎?雕刻家在雕時,我都忍耐那是很疼的,所以今天我才有資格被人朝拜,你也沒有被雕刻過,稍為敲一下就哇哇叫,差太遠了。 同樣人你如果被雕塑的功夫,怎樣成為聖人呢?為什麼傳道時,八卦爐要點香煙裊裊,這有原因這是造化爐,也叫做分金爐,每一種的金銀銅鐵,煉的過程不一樣,像金子不容易提煉,鐵和錫很容易,沒幾度的火就溶化掉了,分金爐可以分出金屬,在證明什麼呢? 點傳師傳道一定要拿指香,中燈代表老 中娘,我們都是老 中娘的分靈,所以告訴你是老 中娘的分靈,但是真不幸你降生來這個(火宅)造化爐,過去你若來到娑婆世界,沒有回去的餘地,來娑婆世界,就是娑婆世界,但是幸好今天天道降世,你有道可得,所以你得道以後在這造化爐好好的修道,修煉以後你就會達到超凡入聖,達到聖人的境界,你才有翻身。 ◆註:(指香從理天來到八卦爐就是造化爐,然後指香翻身又回到理天)。 若不翻身就不能回去,所以點傳師的香一定要比個翻身的動作,讓你回去。 我們來自理天,但最後也要回歸理天,回歸理天的原因是你來到造化爐,在造化爐的中間,因你有經過磨練,精雕細磨,把你的雜質去掉,練到純金,那就達到金剛不壞體,如此才能回去到 老 中娘那兒母子相會,所以”混入長生不老天”,進去了才把香熄滅,那就是老  中娘的所在地”理天”深不深,很深澳,這就是修道的功夫,修道才能超凡入聖,琢磨是必經之路,要經的起前輩者的考驗,上次前賢一大群來找我,我引荒莫甘泉的故事。   例子:荒莫甘泉:   一個農夫(園丁)將一片竹林照顧的很茂盛。有一天,主人告訴竹子說:「你將報答我嗎?」竹子答:「有(要呀!)」 園丁說:「怎麼報答。」 竹子說:「只要主人你用得上,儘管拿去。」 園丁說:「我想用你,但是不要那麼高(傲視群物)我不要那麼高,我只要竹子的中段。」 竹子說:「我本來很高,那是最好的,現在被你(園丁)截斷,害我變成矮了一節。」 園丁又說:「我要用你中段這節就好,我想將竹管的枝芽削掉,節頭削順,不知意下如何。」 竹子說:「我這剛好是綠葉婆娑,最美麗的要截斷。」 園丁說:「要讓我使用就要忍耐,上面這節也不要,下面這節也不要,全部的枝芽也不要,我只要你中間這一節就好了。」 園丁又說:「我想把你竹管的內節打通?」 竹子直喊:「那一定會很痛。」 園丁說:「痛也要忍耐。」於是拿棍子把竹節打通,全部通、通、通,最後園丁拿此段竹管去引山泉來灌溉,從此果園的水果,結實累累。 那麼這是在講什麼呢? 園丁就是我們的壇主,竹子就是人才,人才會被壇主運用,要具備三部功夫。 〡、做人才要低心下氣,。 註:如果你高高在上,壇主不容易用你,未曾開示你就說你懂,低心下氣,壇主慈悲不知有沒有讓後學了愿的機會,你如果會這樣請示,壇主定會說有。 〢、去掉頭銜、學歷、地位。 竹子的雜枝有尖尖會剌人,那就是你社會的頭銜、學歷高、地位高,你就沒有辦法低下頭來,那就麻煩,但是來到佛堂不要計較這些,當做我們是新道親,有一次全世界的理事、點傳師都回來開妙化覺心班。 院長大人就是要把理事、點傳師的頭銜去掉。 各位你們是什麼人,我是理事,我是點傳師。 院長大人說:「今天你們全部都是班員,各位班員們把你的理事、點傳師的頭銜拿掉。」 你們都是班員,班員就要守班規,不能讓你太便宜,坐的也是這樣的要求,不然你回去如何要求別人把頭銜去掉,不要老是認為你是理事,你是點傳師,那全部去掉,所以我們把名譽地位都去掉。 〣、去掉我見我執,才能接到天命金線,表面的竹節的去掉了,我們很多的人秉持著我見我執的觀念要全部去掉,這些觀念對我們修道沒有幫助,知行合一才能接到天命金線來灌溉給我們的後學,後學才開始有成就,若沒有天命金線,你要成就後學不可能,若只有天命金線沒有傳達給後學也沒有用,入多少班,聽多少道理,最後都要說給後學聽,有的人問我,林經理你的記憶怎麼那麼好,這是學而時習之得來的。 學而時習之,並不一定叫你看書,你背很多書,背很多故事說給後學聽,在說的過程你一直在實習、複習,這就是學而時習之,如此的循環,口才即會變好,記憶又不會遺忘,這是很好的一種學習方法。 如果沒有後學最起碼可以說給自己的兒子聽,沒有兒子,說給朋友聽,沒有朋友,說給同事聽,若是沒有就說給樹聽,起初後學學講師就是這個樣子。 求了道沒有後學,就想學講師,但沒有對象,來到我家的門前有一個空地,又有一棵大樹,可以對樹練習講話。 各位先生,各位太太小姐,後學的姐夫在田裡犁田,犁田的中間聽到各位先生各位太太小姐,牛也不走,各位太太小姐、牛號(ㄏㄠ)這是學而時習之,修道的功夫。 行道功夫: 瑟兮僩兮:真正的莊嚴。 恂慄:害怕。 行道的功夫怎麼會恂慓(害怕)呢? 實際上會害怕,你如果是新道親就不會害怕,如果修道有一段時間老人才了也會害怕,如果做到點傳師、壇主就更加會害怕。 ◆前人解釋:我們每一個修道人的身上,當你很明理的時候,我們都身擔: 眾生的昇降: 註:眾生會昇去天庭做佛祖或者是降入地獄輪迴,眾生的昇降、責任在我們的身上。 道場的興衰: 註:道場會興會衰,這都看我們這些辦道人員,像過去後學五十一年求道,那時道務五十一年~七十九年道務很興旺,為什麼是那樣,當時的前輩為引導後學熱心百分之百,曾經為了道開四海前輩者都到國外去,下面的人才也承接不上,感嘆一大堆,怨言一大堆,國外的也講,國內的也講,是非一大堆。 還好我們都很有心,而且一點是非都沒有,這是再好不過的。 所以道場的興衰,我們每一份子都是關鍵人物,這叫做”國之興亡,匹夫有責。 ◆前人慈悲:修道要找一個好的道場,找一些有志的修道士,共同為了這個理想和抱負,來此宏展道務,道場有這群人,有這種理想和抱負,有遠大的目標,這個道場就會興旺。 這個道場的這群人在一起就說一些後天(凡夫)話,坐下來都說後天事,你就知道這個道場在衰微了,你跟後學相處就有感覺,不管你是來找後學或是一起去郊遊,後學來這兒也好,走到那裡,絕對講真理,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很有限,生命活在世上也很有限,我們講真理的時間已經不夠了,那有空餘的時間讓你說一切沒有用(後天事)的話呢? 有時講一些笑話,那是為了提高你的興趣,就像我們大家一起去瑞里(梅山),我也忘不了提醒大家來念一篇小品文,在這中間雖然是快樂一天,但也是”寓教於樂”大家也頗有收獲。 那麼這是我們大家在一起的好處,如果每一個人都有這種理念,我們所帶動的後學忙中也不會亂,閒中也不會亂,忙也有道念,閒也有一些情趣,這樣生活很中道。 這是很重要,這是恂慄行道的功夫,擔護著眾生的昇降,道場的興衰,因此我們一個人的影響面是很大的,所以我們不能潦草,要像曾子聖人所說的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這種的功夫。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赫和喧,曾子解釋威儀。 領導的功夫,威儀(顯赫): 就像我們去廟寺都有看到寫”顯赫” 真正的光明又很嚴肅,不可侵犯叫做”顯赫”。 赫和喧是光明和嚴肅,這是威儀領導的功夫,為什麼領導就要讓人覺得有這種威儀呢? 孔子在論語說:「君子不重則不威。」 不重:輕浮。 註:一個領導者外表的行為如果讓人看的沒有重量,就沒有威嚴,領導者如果讓人看了很輕浮那就慘了。 演戲演孔明也好、劉伯溫也好,一走出來,道貌岸然,讓人看起來威不可侵犯,是什麼原因,是站在領道的功夫。 一個人很輕浮,就知道他所領導的道務也只不夠如此。 威與重是隨著年齡有一定的關係,反而如果是孩子有威很重,那叫做”老成持重”這並不是個好現象,孩子有孩子的可愛,孩子有孩子的活潑,這是必經的過程,不要要求孩子要像大人一樣,坐要有威,那這樣也有點傷害到孩子。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三十、四十歲一直上去,那就要表現你一種威嚴,那麼這是必然的,這是站在領導的功夫。 這些領導的功夫,有很多的道親一直在看我們,我們是關係一壇的成敗,所以我們不能太輕浮。 ”有斐君子,終不可諠也” 諠:忘記。 註:有道德的君子,永遠不會讓人忘記(永遠讓人懷念),那這是成道。 衛武公經過他的學道 經過他的修道 經過他的行道 經過他的領導,最後達到他的成道。 成道:衛武公使人永遠無法忘記。 曾子聖人引這句話來讚美 ”有斐君子終不可諠也”。 ◆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他的道德達到至善的境界,所以他的百姓永遠都忘不了他,當然像我們的老前人來台灣開荒,由民國三十六年來台開荒播種、教肓當然他也要修道給我們看, 他有他學道的精神, 他有他修道的精神, 他有他行道的精神, 他有他領導的精神, 最後老前人成就了”養明聖君”, 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永遠懷念他,只要老前人的忌日,我們都去御史山,派代表去悼念,甚至我們每一個道場,大佛堂(中心)都有蓋老前人的紀念館。 以後只要弘展到世界各國,以後弘展幾萬年,老前人就萬萬世世使我們懷念。 以後的人就是要留前面的歷史來。 以後就要說老前人的歷史,那叫做”白陽史”白陽的修道史現在開始有人在寫,叫做天道成仙錄。 以後大開普渡完畢,龍華大會結束,天道的成仙錄就有三千陸佰聖肆萬捌仟賢,盼望裡面有一位義竹壇某某人,那就很好了。 有一個榜樣讓我們看,歌功頌德,像衛武公在詩經上留下這一段”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 在大學被曾子解釋,留傳二千五百年到今天,以後這個聖史一直留下,直到白陽修道史結束。 白陽修道人一定要讀四書五經,只要讀大學就會讀到衛武公。 以後天道大開普道結束,龍華大會按功定果,歌功頌德,後代人再歌功頌德,這是歷史的見證,這是修道史裡面所留下的名,這是超時空的。 ◆行至善之道,衛武公所行的是什麼呢? ☆衛武公所行的是修道之法。 ☆文王是行人倫之道。 曾子引用二個例子給我們看,叫做: 方便有多門,歸家無二路。 要回去無極理天沒有別的路,看你是要學衛武公的修道之法,也要修到功圓果滿,民之不能忘也,才能成道。 ◆文王修五倫之道、行道盡善美,才能成道。 方便雖然是有很多種方法,但是最後要回去天庭沒有第二條路,一定要修成道,若不成道那一條路都不能回去,若成道那條路都可以回去。 ◆何謂成道:就是明心見性。 沒有毛病沒有脾氣,沒有罪過,沒有罪業充滿功德,心地光明才能回去,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條路。 罪過錯脾氣毛病一大堆,這是不可能去做佛祖的。 魔鬼:就是罪過錯,脾氣毛病一大堆。 佛祖與魔鬼看了就知道。 達至善之境: 什麼是達至善之境呢? 曾子曰: 詩經:「嗚呼,前王不忘。」   指過去的文王、武王,使我們永遠忘不了。(這是周公後面所讚美的。) 因為他們兩個人把國家治理的那麼好,把百姓的生活安頓的那麼好,使修道人都有效法遵循的對象,所以曾子才引兩句做結論。 結論: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   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 此以沒世不忘也。 註: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 君子:就是會顧靈性,顧全大體的叫做君子。 小人:為三餐奔波,為肉體奔波叫做小人。 這些修道君子有文王、武王的修道的榜樣讓我們學習,我們賢其賢,親其親。 賢:尊敬,我們會尊敬我們的前賢,我們會親近有德行的人,因為文王、武王有修道的榜樣讓我們學習,我們如果尊敬我們的前賢,親近我們這些修道的君子,最後我們照這條路來修,個個都能成道。 修道者都是要求尊賢要親師,親師友尊賢人。 修道是走這條,最後就會成道。 如果小人的中間,照文王、武王所留下的經典,留下的制度 ”樂其樂而利其利”。   過去文王、武王國家的百姓,他們都能安居樂業,大家都有很好的生活,但那只是為三餐飽肉體,就像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天道大開普渡的中間,那真正以後彌勒祖師應運的時候。 這些修道的人個個都賢其賢親其親,尊敬前賢親近我們的修道君子,那樣個個會成佛成聖,應運的時候我們的國家全世界所有的百姓都讓他安居樂業,那是有道的世界沒有修道的人也讓他們安居樂業,有修道的人讓他成就佛祖。 佛祖:   “沒世不忘也”死後幾萬世我們都忘不了,到現在還歌功頌德,文王、武王,他們留下很好的榜樣讓我們學習,修道若沒有這些佛祖留下這麼好的榜樣讓我們學習,那我們就沒有學習的對象,若沒有好的對象,我們是走無路,修道也是要有過去的古聖典範讓我們學。 菜根譚:   面前的田地要留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   身後的惠澤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匱之思。 面前:身前。(活在世間這段日子) 田地:心田。 惠澤:恩惠。 註:面前就是生前、活在世間這段叫做”面前”。 田地就是心地,我們活在世間這段的時候心地要放得寬,世間人才不會對我們不平之嘆,因為不平則鳴,死後恩惠要留的久,使人有一種不匱之思,像聖人佛祖,今天二千多年來留下經典,讓我們來探討他的真理,個個照他的腳步走,以後成佛做祖,噯呀,我們才會對聖人佛祖那麼崇拜,才甘願蓋那麼大的佛寺來參拜,因為他有開示一番的真理,讓我們對人生有得到解脫之道,要不然憑什麼我們要拜。 當然愚痴是說拜一拜求保佑。 但是明理的人,求真理求解脫之道。 孔子呢?身後對他們的家庭,對他們的後代當然惠澤留很久,到現在己經二千五百年,他的子孫已經七十三代,孔德成還能做孔廟的奉侍官。 過去大陸曾子聖人姓曾,正房不必繳稅。 惠澤留的久,我們何德何能,能庛佑子孫呢? 所以我們要留德給子孫。             第參講、孟子的修道理念 壹、主旨: 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果而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後有騶子之屬。 卷一 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虌。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虌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虌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用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饑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歛,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涷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 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宜王者,何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候,然後快於心與?」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以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壬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彊。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貳、進德修業演譯: ★一、修道的前題(認識人生) 我們為什麼會修道?為什麼有的人不會修道? 有的人修道有始有終,但有的人修道半途而廢,這就是你對人生是否有認識,若認識不夠修道就不會長久。 何謂人生:  人活在世這段過程叫做人生,但是這段過程每個人的際遇不一樣。 師尊曰:  人生價值難定論,且觀各人的人生觀。 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觀不一定,這是我們對人生的價值,看你定位點在那兒。 像王永慶,有人認為王永慶不知足,工廠那麼多,還要蓋六輕,到大陸蓋發電廠,真是心大,這是我們的錯誤,對王永慶而言,製造很多就業的機會,讓很多人賺錢來維持家庭這是他的快樂,你來做他的工,賺錢維持家庭這是他的快樂。 一般的老師認為能教他的學生桃李滿天下,這是他的快樂,這是人生的價值。 但是修道的價值不是在這兒,我們看孟子是怎麼論孟子的修道理理念。 〡.義與利之辨 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利吾國乎。 註:開宗明義他就問你,老先生,你不遠千里來到我們的梁國,什麼是梁國? 在春秋五霸,來到戰國變七雄。 五霸怎樣變七雄,就是五霸裡面的齊桓公。 春秋的晉國來到戰國,晉國被三個大夫,韓、趙、魏毀掉。 魏:就是魏惠王,所以我們讀歷史只讀過魏惠王,沒有過梁惠王,為什麼這裡讀梁惠王?因為魏國的首都建立在大梁,大梁是地名,首都在大梁,以後把魏國稱為梁,孟子稱梁惠王。(取首都的名大梁) 國王就說老先生你不惜千里而來到我們的國家,對我們的國家有亦益嗎?(開口閉口講到利)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國王你不必開口閉口都說利,有仁義就好。 孟子曰: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註:利與義這是君子和小人的差別。 所以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的人所追求的是義 小人的人所追求的是利 所以君子見義勇為,小人唯利是圖。 修道這是第一關,你要為義來奔波,你若為利,把利看的很重,那麼修道就很困難,不是教你不要利,利也是很重要,但是生活過的去,其餘的時間你就要撥空來研究真理,這樣才有效,如果每天你只為了生活奔波,那恐怕離真理太遙遠了,所以我們引歷史來說。 中國民間故事李林埔(唐朝李林埔),當他(李林埔)還沒有當宰相的時候被一位算命先生看到對李林埔說,像你這種貴格,五百年才出現一位,你如果修道可以入仙班排列(可以做仙)你若不修道,可以去做大官,地位宰相格,享受榮華富貴,但你要注意,做官不可失德。 李林埔曰:做仙有什麼好,我要做宰相,果然李林埔當了宰相,到了後來口蜜腹劍,不守道德,墜落輪迴到現在,在摩里西斯當海龜,輪迴困果真可怕,結緣訓摩里西斯海龜,這是讓我們了解義和利之辨。 〢.善與利之分: 你要為善,你要為利。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         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         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在善與利之間也。 註:孟子說世間的人分做兩類 孳孳:認真 跖:柳下惠的弟弟 徒:類 有一類的人雞啼(叫)就起來,認真的做善事,這是大舜這類的人,有一類的人雞啼就起來,認真為利,這是跖之徒,什麼跖,是柳下惠的弟弟。 柳下惠是聖人坐懷不亂,很可惜哥哥是聖人,弟弟是大強盜,歷史上稱盜跖,他的部下黨羽人數很多,那麼為利,這是盜賊這類的。 若要知道舜和盜賊有什麼差別,無他,在於善於利的差別而已,所以要學大舜做聖人,首先要為善,如像盜賊做個凡夫俗子那就在利,所以這兩點,讓我們做選擇,孟子先提供這兩點我們知道。 〣.大我小我之選: 孟子曰: 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 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體:身體 註:身體裡面有一個貴體,有一個賊體,裡面有一個小體,有   一個大體,當然這在儒教很難分,在佛教比較好分。 佛教: 貴體:法身(大)。 賤體:肉身—色身—假(小)。 我們人呢!大小貴賤相依。 佛教曰:真假相依。 這個法身叫做”真身”。 這個賤身叫做”假身”。 但是這兩點要了解,不要為了小體害大體,為了賤體害貴體,就是說不要為了肉身害靈性,肉身怎樣會害靈性呢? 肉身就是為了榮華富貴,為了三餐來奔波顧了這個肉體,為了顧這個肉體,就不擇手段做犯了因果,殺人放火,搶劫那就害了靈性。 所以孟子說你若養其小者為小人,你若為了肉體,裝飾肉體肥白,就算再怎麼裝飾肉體,早晚都會死,只不過是棺木加重而已,照樣要輪迴。 所以養其大者為大人。 如果你培養這個靈性,培養它(靈性)有浩然的正氣,有浩然的道德,有仁,那這樣就成就大人,成就佛祖,那看你是選擇那一項。 〤.天爵、人爵之擇: 爵:官位。 看你是為了天庭的官位或者是人間的官位做選擇。 孟子曰: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註:所謂天爵就是天的奉祿,爵者奉祿也,一般人領的是人間的奉祿,但孟子說,你要領天的奉祿還是人間的奉祿,天的奉祿向老  中娘領,人間的奉祿向政府領向老闆領,若是為仁義為忠信,為道德還能做善事,一直保持始終如一,這叫做天爵,如在人間做一位公卿大夫,像現在做縣長、議長、立法委員,或做後天的地位這是人爵,人爵在世間享受完就沒有了。 天爵在天庭享受那是無限的年格(無極理天有無限的年格),所以孟子說,你要修道,對於人生這些你要有所認識。 如果這個人生你甘願,為義、為善、為靈性、為天上的奉祿認真努力奔波,那你修道會有始有終,有任何的困難挫折不會變志,那這樣才叫做認定目標。 就像老前人所說的不管天會變,地會變,人會變,可是我修道的心不能變,要有認識到這裡,你如果為了名利,為了肉體,為了後天來奔波,這種修道也是會修,但是遇到挫折會變志,他就會埋怨上天不慈悲,為什麼給他那麼多的考程,為什麼給他那麼多的不如意,為什麼給他那麼多的困難,他就變志了,有人堅持到底的嗎?有的。 任何環境來都能堅守的住,就像文天祥,文天祥是宋朝末年的人,但是被元朝捉去,元世祖叫文天祥投降,兩條路讓文天祥選擇。 第一你若投降讓你做官(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 第二你若不投降斬首示眾。 文天祥曰:頭可斷,血可流,士不可辱。 註:文天祥說:我寧願死,也不要苟且偷生,元朝皇帝怎麼勸都不聽,只好把文天祥斬頭,斬死後,才發現文天祥的腰帶裡有一張自絕書。 自絕書曰: 文天祥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的自絕書,人要死所寫的叫做自絕,所留的這篇文章叫做自絕書。 註:孔子慈悲教我們要殺身成仁,孟子教我們要捨生取義,唯有盡了義,達到仁,盡義達仁,讀聖賢孔子孟子的書,我們所學的是什麼呢?也是學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像今天,我做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所以從今以後,我對國家對百姓,對我的父母,對我們的老師不慚愧,在天地間都是偉大的大丈夫。 這樣文天祥就被斬頭。 結果元朝皇帝曰:真大丈夫也。 有的人做的到,這是歷史的榜樣,只要中華兒女你有看到歷史,認識到這兒都能辦到,但是要有偉大的毅力,要堅守著我們的意志,要有不變的心志,要不然就變質投降。 ★二、修道的起步—培養善端。 道要從何處修起。 端:開始。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註:我們人有四個善端,這個善端就是好的開始,仁、義、禮、智這叫做四善端。 〡.惻隱之心,什麼是惻隱之心? 孟子舉例: 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他走到過去的古井(過去古井很深,每一個人都到古井旁取水)孩子走到古井的地方,古井也沒有蓋很高,孩子不知道生死關頭,來到古井的地方玩,被隔壁的人看到,隔壁的人自然而然的把孩子抱走。 抱走也沒有想讓主人知道償紅包,也沒有要讓隔壁的人說他是好人,全部的作為都沒有什麼企圖,只知道孩子摔下去古井會死,我們出自於良心 把孩子抱走。孟子說這是惻隱之心,這是仁的發端慈悲心的流露。 〢.若知道好與歹是義的發端。    若知道害羞是義的發端。 〣.若知道相讓是禮的發端。 〤.若知道是非曲直是智的發端。    若知道善惡分別是智的發端。 所以我們要每一個人都有四端於我,四善端這是好的端,但”端”就像端芽,這芽發出還很短,這是上天給我們的善端,可是要靠我們自己培養,如果會把這個善端加以擴大、擴充,發揮它的光輝,就像火燃燒越來越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像泉水慢慢流會變成江、湖、大海它有那麼大的功能。 苟:假如。 假如我們能夠擴充,足足可以保四海,讓四海的人可以安居樂業,如果不能加以擴充,連我們的父母都保護不了,因為你沒有發揮,你沒有四善端仁、義、禮、智,那種不仁、不義、不禮、不智父母早就被你殺掉了,那叫做”沒仁性”。 那麼這是我們修道的第一起步,培養這個善端把仁、義、禮、智、信發揚光大。 這樣小可以成就個人。 這樣中可以成就家庭。 這樣大可以成就國家、世界,這是孟子的看法。 ★三、修道的重點—實踐倫理: 孟子曰:規矩、方圓之至也。 聖人、人倫之至也。 註:孟子的看法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 圓:圓規。你要劃圓的要用圓規,矩就是彎尺(十字尺)。 矩:彎尺。矩就是劃四角形,所以規和矩這兩種工具,就是要劃四角和劃圓最好的工具,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沒有此工具任何怎麼都不理想。 聖人:是人倫修到最高無比的境界叫做”聖人”。 聖人有很深嗎?沒有,聖人只不過盡到人倫而已,如何盡到人倫呢? 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 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註:爾:近。 諸:之於。 修道不是叫你去深山古洞修煉(爾:近)而是在人倫下功夫,不必求很遠,在網常倫理下功夫,不必到深山古洞參禪打坐,這個修道的事其容易無比,不要認為修道很困難,不要像看電視那樣打掌風,坐禪那種是在演戲,差太遠了,道不是那樣修。 孟子說要怎麼修呢?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註:孟子說每一個人只要親其親,親近我們的父母,那就是孝,長其長,尊敬我們的兄長,那就是悌。 論語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孝悌是仁的根本,每一個人都能行孝,行悌那天下就太平了,那有多困難呢?那只要行孝悌之道,今天看我們的國家,社會的事那麼多,大多數都沒有盡到孝,大多數都沒有盡到悌、兄弟殘殺,父子殘殺,這就是孝悌沒盡到,家庭不合順,社會就不安寧,只因為互不尊敬。 孟子的修道觀,強調實踐倫理還不夠,還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們不只是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關愛天下間的父母。(孝) 我們不只是要關愛自己的幼兒,還要關愛天下間的幼兒。(慈) 把這種孝和慈流露於世間,國家就太平,就像我們開班,不只是尊敬我們的父母,不只是教育我們的孩子,只要世間的人不管老和小,我們都要教,只要來到道中,老和小我們都尊敬,都關愛,都教育,這是我們道中大同世界的理念。 ★四、修道的責任(首重渡眾) 修道的責任首重渡眾,不是我們現在才渡眾,孟子的時代也要渡眾,孔子的時代也要渡眾,孔子周遊列國,弟子三千,孟子周遊列國,弟子六七百,這也是很多人,所以孟子說: 孟子曰:天生下民,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 註:孟子說上天生了那麼大堆的百姓,生了芸芸眾生,但是因為天不言,地不語,所以上天才派先知的人來感化後知的人,派先覺的人感化後覺的人,這個先知先覺就是”明師”。 何謂明師:要了解明師,必須先了解兩大義意。   〡.要明白生死路,這叫做”明師”。   〢.要明白回鄉的路,生從何來,死歸何處去。 今天若問你回鄉的路要怎麼走,你能指引出路來嗎?若能指引的,你就是明師。 人生從何來,死歸何處,這生死路在那兒,你指引的出來嗎?指引的出叫做“明師”若指引不來,那就不是明師。 孟子說: 「我是上天派來這裡人的先覺者。」 這不是偉大的口氣,也不是孟子誇口,而是孟子偉大擔當,所以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我將老 中娘放給我的這個道,感化天下間的人,所以要叫醒天下間要有道,沒有”道”叫不醒眾生,所以要叫人來修道,也是要有道,沒有”道”怎麼叫人來修道呢? 不是用我們的”我見、意見、見識”就能叫人修道,而是老  中娘放出來的道,才能教人修道。 “非予覺之而誰也” 不是我去感化,那麼誰會去感化。 孟子他認定渡眾是他偉大的責任,我們不能不渡眾,因為天不言,地不語,而我們是先知先覺,難怪理事去到美國,點到博士,三寶講完教他們去渡人。 博士就問,第一天為什麼就叫我們去渡人。 理事就說,誰叫你比他們先求道,如果你排在最後一個求道,你就不必渡人了。 “真理”先知道的人就有義務告訴其他的人。 ★五、修道的使命(教育後學) 渡人家來求道不是這樣就算了,如果求道的儀式結束了就完了,那樣點傳師就輕鬆了,做壇主也輕鬆,真正渡來求道就像生孩子一樣,肚子痛差不多二個小時,就算痛一天也無所謂,但是生出來要教育十八年。 道中的道親你渡他們來求道,只是剎那間,請壇主辦道一晚,不必花兩個小時,但是教育後學必須花三年、五年才能漸漸明理,有責任的甚至牽引到一心歸命才算結束,真的是不簡單。 像生女兒不是嫁出去了就好,還要等到嫁出去家庭是否順利、夫妻是否會吵鬧,定庭是否會溫暖,還要看那麼遠,所以要教育後學,不是渡來佛堂就算了。 孟子曰: 「中也養不中, 才也養不才, 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若中之棄不中, 才也棄不中, 則賢與不肖之相去也,其間不能以寸也。」 註:會守中道的人,中道守的住的人不簡單,有的人修到後來偏歪了叫做”歪道”,這道修的不正,叫做”歪道”。 那是不守中道,守中道就是導守規矩,這種人要培養不守中道的人,行為偏差的人。 有才能的人要來培養教育無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希望家裡有一個賢的父兄,有一個好的父母,有一位好的兄長來教育,在我們的道中,會的人教育不會的人。 我們希望道場出現一位賢人,有前賢懂的來教育我們,如果前賢高傲”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他懂的守中道,把我們這些不守中道的人棄捨,他有才能,把我們這些沒有才能的去掉,不教育我們,隨我們去自生自滅,當做我們是野生的,那你這些中、有才、賢和我們這些不中、不才、不肖那相差又多少呢?才差一寸(表示你也好不到那裡去),可惜老  中娘派你那麼有智慧的來,竟然不教育我們,最後回去天庭那個成就沒有差別(你沒有成就,我也沒有成就),當然我沒有才華沒有啟示我,我就沒有成就,但你沒有教育我們,你沒有功德,也沒有成就,所以前人開示: 上天賦予你有一點智慧,有一點才華,讓你會插花、會料理、讓你會講道理、讓有這些技術,讓你有這些方法,我們就要好好的教育我們的後學,借著你教育後學,才能了你一點點愿,借著你了一點點的愿,才能成就你先天的果位,如果你高傲不運用,有才華不教育,人有能力不教育人,你會禮節服務也不教人,回去天庭你沒有果位,可惜讓你有這麼好的才華,可惜讓你做道中的前輩者,讓你先學習那麼多,你匿道不現,最後你辜負後學,你自己也沒有成就,老  中娘要我們有才華教育不才,有中教育不中,所以要教育後學,孟子認定要教育到這裡。 ★六、修道的功夫(要遵守規矩) 不遵守規矩不可能成道。 孟子曰: 「離婁之明,公輪子之巧,不以規矩。 不能成方圓,師嚝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平下。」 註:每一樣業都講究他的規矩,就像離婁過去他的眼睛很明辨,這秋天鳥身上所生毛(小小的毛)他也看的清楚,公輸子(魯班公)他是做工具(木匠),但是任憑他們的技藝再好,如果沒有規矩,也不可能做好。師日廣是一位音樂家,雖然很聰明,也要照六律才能正五音。 堯舜為何能治天下,他如果沒有按照仁政是沒有辦法治天下,所以修道要照規矩。 何謂修道的規矩: 修道的規矩是十五條佛規。 修道的十條大愿。 以後達到清口愿,照這些導守著,這樣修道就不會偏差,這才是修道的護身符,修到最後妖邪不入,最後個個成道。 所以修道沒有捷徑,修道也沒有技巧,照規矩修道,不要嫌規矩不好,開車有畫中央線做分隔線,就是有人嫌這些分隔線麻煩才容易發生車禍,所以也要按照交通規矩的說明,這樣才能保平安,這是孟子的看法,修道要遵守規矩。 ★七、行道的標準(古今不變): 就像我們大學的聯考,有定基本分數,所以你先別高與太早,今年的考生比較少,今年的錄取分數一定降低,你不要怕,這是古今不變,後學的學校有一位老師,很有趣,他去參加全縣的演講,回來他說得到第二名,後學說你真棒,怎麼現在就知道名次呢? 他偷偷的對我說,只有兩人比賽,我知道比不上他,所以我一定是第二名,結果錄取第一名,第二名從缺,你沒有達到標準,人家可以從缺呢? 回來報紙一打開,第一名某某國中的老師,第二名從缺,所以修道也是一樣,不要認為這次有那麼多的人淘汰,走錯線的那麼多,就剩下我們這幾個,回去理天隱坐,就算沒有一品也有三品,要不然也有九品蓮台位,不要想的那麼天真,如果沒有達到標準,從缺。 所以孟子的弟子就問: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何不使被為何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的學生公孫丑有一天異想天開,對孟子說:老師呀!你這個道呀!太美,太好了,但是標準太高,高的像在登天…讓人覺得爬不上去,誰有摸過天,沒有過,”何不使被為何幾及”。 為何你不降低道的標準讓人們都摸的到,大家來修,大家都能成道,”而日孳孳也”。 每天增加你的學生就越來越多,修道如降低標準,那天庭的佛祖拜不完,那有那麼大堆。 孟子曰: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拙射,變其彀率,中道而立, 能者從之。」 註:精通的泥水匠或木匠,不會為了愚笨的工人就把繩子墨斗廢掉,像金字塔,蓋的那麼高不會倒,現在都市蓋九十樓,一百樓都那麼直,你沒在用墨斗、水平、水秤,傾斜度太大早就倒下了,師父無論能幹或愚笨都要照方法來。 就像夏朝羿最會射箭,他也不會因為這個徒弟笨,”變其彀率”拉弓就隨便射近,他也要拉滿弓,射出去才會遠,像岳飛都拉滿弓,百步穿林。 結論:我這個中道站在這兒,你有能力的來順從,沒有能力的你不要修,其實這是天地有標準,這個標準不會現在就便宜,以前就比較困難。 前人慈悲: 不要以為白陽修道就比較好成道,標準定低一點,那你就不要妄想,那對過去青陽期,紅陽期的修道是一種侮辱,過去的人修道憑實力去修得來,那我們現在白陽期也是一樣,一點都不差。 像我們的老前人也是五大犧牲,最後才成道,現在的修道不要存便宜的心。 ★八、修道的途徑(古今同轍) 修道路徑古今同轍,過去走的路和現在走的路有沒有一樣呢?若修道的路都是一樣,過去怎樣修,現在就怎樣修,只不過過去是出家,現在是在家修,若修道都是一樣,所以孟子說: 孟子曰: 「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前後,千有餘歲,得志行守中國,若合符節,前聖後聖,其揆一也。」 註:孟子說:舜帝大家都認識他,出生在諸馮這個地方,後來搬到負夏居住,最後死在鳴條這地方。 經過這三個地理的考查他是東方的夷人,若是文王住在岐周,最後死在畢郢,經過地理看來,他是西夷的人。 夷:沒開化的民族。 孟子說他當時是沒有開化的民族,是真的我們的文化是越來越開化。 就舜帝和文王來論,他們居住的地理相差有多遠呢? 相差一千多里,他們兩個在世間年格來論相差一千多年,差一千多里路,差一千多年的時間,但他們都得志,在中國行道,在中國推行他的行政,若合符節像過去的史官手所拿的那個節,玉佩分成兩半,一人拿一半來合,合起來這個叫做”節””符節”。 我們現在都用收據,中間有一條然後蓋章撕掉一半,”前聖後聖”前聖是舜帝,後聖是文王,他們所走的路是一樣,”其揆一也”走同樣的路,行同樣的仁政,並無差別,不是因為差一千年就有差別,一點都沒有差別,一千年後的,今天在修道和二千年後的今天,在修道都是一樣,道就是這樣修,按照人道,沒有別的樣,也沒有差別,也沒有降低標準。 ★九、修道抱負(放大眼光,兼善天下): 修道的抱負,放大眼光,兼善天下,不要做一個自了漢。 孟子曰: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人,不得志,修身現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註:我們的孟子就有這麼偉大的抱負,所以我們讀聖賢書好處就在這,讀聖賢書會鼓勵我們的心志,要不然達摩怎會說: “中國有大乘的氣象” 達摩在印度說中國有大乘的氣象,最後才把”道”傳到中國,反而印度沒有”道”可傳,為什麼中國有大乘的氣象,你看孟子的論法,這就是大乘的氣象,我們修道就是要效法這個。 孟子說: 古早的人,這也是孟子的看法,當我們得志的時候心中就有道,發揮陰德來給人家,就像壇主好好的來教育道親,讓後學每個人都有成就。 當我們不得志,不被重用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們也要好好的來修身,在這個世間,讓人看懂顯於世給世間人看,你也好修身,不能因為生命沒有被重用,就意志消沈,不修道隱居、退道,這都是不正確的想法,人家不在重用是人家的事情,但是你要好好的修我們的道,當然我們才華出眾,人家不重用時,我們獨善其身,好好的修自己,當被重用時,我們要趕緊兼善天下,把大道推行出去,所以每一個人在這個時間裡,不管有沒有被重用,不管時間允許不允許,我們都有我們的修道法,若這時間不允許,就像六祖當時離開五祖,師兄弟要逼害他,他就隱在獵隊十五年,那時就是獨善其身,時間到了,來到法性寺大說法的時候就是兼善天下,隱不能永遠隱,到了就要出來說法,這是修道的抱負。 ★十、修道的精神(犧牲奉獻): 最後孟子勉勵我們修道的精神要犧牲奉獻。 孟子曰: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註:乾淨俐落的來慈悲,天下有道,以道殉身王下無道以身殉道,末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這有差別,像今日天下有道,老前人當時天下有道,我們要以道殉身,殉身為道做到死。 殉:做。 做到死有代價嗎?有,那代價是什麼呢? 像老前人五大犧牲,最後成就養明聖君,代價上天封果位。 當天下無道,像大陸天下無道,那裡的三賢要怎麼辦?(三賢:張、邱、盛)前人,以身殉道,被當時大陸的官兵捉去,倒裁活埋,以身殉道,馬上死。 以身殉道是做,這不一樣,做也是要做到死,言死是慢慢的死,這中間成就他們的果位。 但這是一時間要死,我們不會走到這種命運,這是以前的大陸。 “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不曾聽過這道會怎樣,為了人不認識道,道就死在人的手中,不會的。 院長慈悲: 你們有那一位敢說,沒有你,道就不能弘展的。 道不會死在我們的手上,你不做,別人會做,你不弘展別人要弘展,是我們愚痴,別人可沒跟著我們愚痴,所以”道”看懂的人搶著做。 註:孟子亞聖是誰封的。 帝王的冊封。 在孟子死後沒有馬上封他為亞聖是已經來到元朝,元朝的文宗皇帝冊封,孟子為亞聖。 過去帝王冊封我們的聖人當聖以後,孔子叫做”至聖”,也封王,孔子叫做”文宣王”,一定要封王,孟子叫做”鄒國公”,因為孟是鄒人也。 公候伯子男,像關聖帝君叫做”大帝”,”桓侯大帝”,伏魔大帝, 原因要了解,過去的皇帝己經是王了。 你死後若沒有封王,他就不能拜你,所以後面都封王,你也是王,我也是王,那樣可以拜,所以都把聖人封王。 文宣王,伏魔大帝,鄒國公那樣才能拜,可是元朝文宗皇帝封孟子亞聖鄒國公,來到明朝說這個不必,所以明朝以後都稱乎孟子”亞聖”到今天我們也稱乎孟子亞聖,是元朝封孟子為鄒國公。  

07-7935971
高雄市前鎮區中安路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