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產品搜尋「代書」在 "高雄" 與 "畫廊、藝廊" 分類 共有 3 筆結果:
作品: 遺著有《圍城記》;經門人整理遺稿,193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清道人遺卷》,共計文、詩、跋、書論四卷。 李瑞清通詩、書、畫,尤精書法。自幼鑽研六書,學習書法,對殷墟、周、秦、兩漢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為一代書法宗師,也是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李瑞清的書法,上追周秦,博宗漢魏,各體偕備,尤工篆隸。其書法「秀者如妖嬈美女,剛者如勇士揮槊」,瀟灑俊逸,各具神態,以篆作畫,合畫篆為一體。李派書學熔鑄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開風氣,所播深遠直至當代,為薪火相傳的金石書派。 李瑞清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畫家,擅丹青,山水、人物、花卉,繪畫涉獵廣泛。山水師法原濟、八大山人,花卉宗惲南田。所繪松石、花卉意境獨特,尤擅畫佛。
學術態度:沙曼翁嘗言:“書法肯定要繼承,先繼承才能傳下去,當然受老師的局限也 沙曼翁50年代中國金石篆刻研究會珍貴圖片 沙曼翁50年代中國金石篆刻研究會珍貴圖片 不可取,沙曼翁說:'學我者死叛我生',背叛老師才能生,故而搞藝術要敢於變、善於變,事物都在變,天天變,如人天天變老,字不變怎麼能行,可如何變就要用心思。書法是有源有流的,根據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變化,故意人為的變化是不行的。” 他還舉例告誡後學者要敢於“背叛老師”:“我的師兄鄧散本,篆刻方面主要求教趙古泥先生,當年我30多歲了,散木師兄40多歲時,我就說:'你刻印的功夫已很好,完全可將趙古泥印風放一放,另師秦漢。'散木師兄大約是沒聽我的意見,否則不會一生囿於趙古泥印風的藩籬不能自拔。” 沙曼翁又強調“重在學古人能變古人,做到'古中有我,我中有古','領略古法生新奇',不斷地變化,發展,逐步創立自家風格”。多年來沙曼翁創作中喜用的幾方自刻印:“得古法出新意”、“老來風格更天真”、“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等便是上述追求的真實寫照。同樣是繼承師輩,一泥師不化,一“得古法出新意”,結果大相徑庭。沙曼翁和糞翁(鄧散木別名)的同途殊歸足給今人以啟迪。 人物生平: 8歲學書,14歲練刻。20世紀30年代曾在上海、無錫、蘇州等地舉辦個人沙曼翁 沙曼翁書法展。 早年成名,中年暗淡,晚年輝煌。張海,言恭達等皆其門下弟子。 沙曼翁先生在書法上酷愛褚遂良,印宗秦漢。稍長,臨王羲之行草,學石鼓文、鐘鼎文,旁涉漢碑、秦詔版、甲骨文、簡牘。 曾於20世紀30年代從虞山蕭蛻庵先生學習籀文、小篆、隸、分各體書法及中國文字學,長期來對書法、篆刻藝術理論及實踐進行研究;复縱覽古人名跡,使其作品形成了古樸淳雅、蒼勁秀逸的藝術風格。 沙曼翁先生50歲以後學畫,深愛虛谷、八大、石濤等人的筆墨情趣,學得的畫風高雅絕俗,清新秀逸之氣,撲人眉宇,頗多佳趣。 20世紀80年代,在南京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舉辦個人書畫,並先後四次應邀赴新加坡舉辦個人書畫、篆刻展覽,均獲海內外人士高度評價。 篆書藝術: 沙曼翁的篆書師承蕭退闇,但其作品取徑和審美取向與蕭有明顯的不同。在篆書體系中,其師蕭退闇一生不寫甲骨文,而沙曼翁寫了,且達到了一種虛和空靈的高境界。對於大篆,蕭退沙曼翁 闇雖也涉獵,但不深入,其主要精力放在小篆上,而沙曼翁凡籀、篆文字,廣泛摩挲。如寫甲骨文,“過去有的老書家,也書寫殷墟文(甲骨文),往往是寫一般鐘鼎銘文那樣,比較粗壯、厚重,忽視了殷墟文的特點,即殷墟文字是刻在龜甲獸骨上,所謂'書鍥',鍥者,刻也。應該著意表現出刀刻的味道來,力求寫來挺拔有力,而不在於厚實、平衡,它與一般的古籀或秦篆不同。 ”他說,“近幾年來,我不斷地在探索書法藝術,寫籀、篆、隸、分、行等各種書體,不僅著意於結字,而且更注重於篆書的章法、用墨的變化。在一幅作品中,講究字的大小,墨色的干、濕、濃、淡,產生了明顯而強烈的對比,使它有神韻、有變化,不是呆滯而無生氣和韻味。 ”正是這種自覺的審美追求,使沙曼翁的藝術進入到自然空靈之化境。如果說書於1979年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橫披和臨《石鼓文》條幅還能清晰地看到蕭退闇的影子,沙曼翁也承認“我60歲以前篆書很像蕭老師,現在不同了。”那麼87歲所作的篆書七言聯和88歲所作的兩件篆書橫披則已是脫胎換骨的曼翁家法了。這也恰應了他的那句話:“從事書畫藝術研究的不論是老、中、青,特別是老年人,最可貴的是:不甘於保守,不墨守成規,不斷探索,勇於開拓,努力突破舊模式,具有不斷的進取精神。 ” 事實上,在他的筆墨世界裡,篆隸書如水乳交融一般,難以區分。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和理性思考 在古稀之年實現了篆隸通變。幾十年來,他神遊於三代兩漢,終日與鍾鼎、簡帛、詔版、權量、碑碣、專瓦、寫經為友,把篆書的筆法結體、草書的筆情墨趣有機地融入隸書,又把簡帛書的自然天真之趣與碑刻隸書的渾厚古樸之氣相調和。更在線質上進行大膽嘗試,敢於運用古人慎用的枯澀之筆,使線條潤中帶燥,力追毛潤澀暢、蒼渾勁健之感,用他那“沙沙”的筆致表現極富感染力的線美。這種本來只在草書中方能見到的藝術語言使沙曼翁的藝術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現在,當我們回眸過去一百年的隸書發展歷程,如果說,俞樾、吳昌碩、沈曾植等為第一代代表性書家,黃葆戉、胡小石、來楚生、吳子復等為第二代代表性書家,那麼,沙曼翁則與陸維釗、蕭嫺、趙冷月、錢君陶、吳進賢、宋季丁、孫其峰、沈定庵等無可爭議地擔當了第三代書家的領軍人物。
張大千年表 1898年,生於四川內江。 1899年,己亥、光緒25年農曆四月初一﹝陽曆五月十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安良之張氏大族,取名正權,家中一度清貧。 1905年,由長姐起蒙教育、右不能進葷食,長年吃素食、同盟會成立。 1907年,從母、姐學習花卉、張善孖由日本返回四川。 1908年,1開始習畫。 1909年,在家塾唸書,多由大姐瓊枝教導。 1911年,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就讀天主教福音堂學校,接受新式教育。 1914年,就讀重慶求精中學,家境好轉。二哥善孖反袁,逃亡日本。家中經濟逐步好轉。 1916年,5月末放暑假途中回家被土匪綁架,土匪見其草書了得,就逼迫他做黑筆師爺,期間還跟著一篇前清的舉人學作詩,盂9月土匪被民兵圍剿後才被其四家師兄接回家。 1917年,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 1919年,回到上海拜曾熙為師,曾熙為他取名 “爰”。 在未婚妻謝舜華去世後,在江蘇松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 寧波浙江觀宗寺、杭州靈隱寺,黃元秀故居“放廬”。3月,被二弟張澤還俗逼,奉母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涉及上海從師於李瑞清,曾李二師以清末遺落的書法、繪畫,受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在上海得識吳昌碩、黃虹賓、王震、馮超然、魏唐樂、吳觀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 1924年,在上海舉辦首次個人畫展。 1931年,與兄長張澤一同作為唐元明中國畫展的代表赴日本。 1932年,移居蘇州「網師園」。 1933年,應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系主任徐悲鴻之邀,出任中大藝術系教授。隔年辭職。 1938年,經上海、香港返四川,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 1940年,赴敦煌臨摹模擬代壁畫(2年7個月),共修改276幅,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 1943年,出版《大風堂臨摹壁畫》。 1947年,與顏文梁、吳征、吳湖帆等參與指導上海市美術館的籌建工作。抗戰勝利後,先後參加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瑞士維也納和國內各地辦畫展。 1949年,中國共產黨掌權,張大千前往台灣,不久後避居香港。 1950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里舉辦畫展,並留居印度大吉嶺,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煌石窟壁畫作研究。在印期間所繪作品多精細工筆,且有《大吉嶺稿詩》。 1951年,返回香港。明年遷居南美洲阿根廷。 1953年,再遷居巴西聖保羅和摩基達斯克魯易斯市,購置土地150畝,建中國式莊園「八德園」。 1955年,將其藏畫在日本東京出版《大風堂名跡》4冊。 1956年,赴法國與西班牙立體派大師畢卡索會見。開始將西方立體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並發展興起,潑墨山水的風格。 1958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獲金獎。此後又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主辦畫展。 1969年,居美移居美國濱海卡梅爾「環篳庵」。居美期間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旅美期間,張大千與魏樂唐、鄭月波等名家保持著人文相知相惜的友誼。 1970年,經常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畫展,將畫作108幅捐贈給該館。 1972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四十年回顧展。 1974年,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獲得人文醫藥名譽。 1977年,台灣旅遊業回到市外雙溪「摩耶精舍」。 1979年,81歲曾自書一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頗示心境。 1982年,中華民國主席蔣經國獲授予中正勳章。 1983年,完成其一生最後一幅作品《廬山圖》。4月2日,因心髒病死亡於台北,骨灰安葬於摩耶精舍後院梅丘立石下。同年10月,部分將其台北故居遺產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並成立了「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1998年,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張大千與畢卡索繪畫聯展》。 2009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張大千110-書畫紀念特展》。 2010年,5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嘉德2010春拍近拍作品專場上,張大千幅巨幅絹畫《愛痕湖》經過近60輪標價,以人民幣一億零八十萬元的天價成交,這是中國近現代書畫首次突破億元。《愛痕湖》是1968年的巨幅絹本潑彩,寬76.2厘米,長264.2厘米,繪畫作品是遠眺捷克亞琛湖所見。 2011年,5月10日,為紀念張大千112歲誕辰,Google中文版首頁塗鴉標誌改成張大千的荷花畫作品。 2011年,5月31日,《嘉藕圖》於香港蘇富比「梅雲堂藏張大千畫」專場以破紀錄1.9億港元成交 2013年,1月21日,張大千幅《潑彩山水》鉅作,山東濟南翰德迎春拍賣會書畫專場中,以2.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天價成交,突破以往張畫作的拍賣價格,同時創作出中國書畫作品成交新高。 2016年,4月4日,《桃源圖》於香港蘇富比以2.7億成交,該畫高209公分,闊92.2公分,現為畫家第二幅高成交價作品。 2019年,4月1日,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巨匠的裙子—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其長女張心瑞、子張心澄、麼女張心聲皆出席記者會。 2022年,4月30日,張大千《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於香港蘇富比以3.7億港元成交,最少畫家紀錄拍賣,該畫經過長達十八分鐘的激烈競投,逾五十口叫價,由亞洲私人藏家購得。 Accordion #2 Accordion 2 content Accordion #3 Accordion 3 content